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①,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②,今日水犹寒③。
初看这首诗,即使没有什么文化的人,也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荆轲刺秦王》为题材,咏古怀人。司马迁在《史记》里写道,“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至此,短短几语,就可以在大家眼前显露出一个壮观宏大的场面,也是骆宾王写的“此地别燕丹”表达的内容。继续往下读:“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前而以歌相和,这句“风萧萧兮易水寒”正和“今日水犹寒”中的“犹”字做解释了,“昔时人已末”古人的故事已经随时光过去,但是当时的豪情壮志,仍然留存在这文化的河水中。山河依旧,浩气长存!往后看“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这“壮士发冲冠”,即为此处而来。荆轲在最后的道别中的悲壮,已经留存在了作者的心中。
话说诗词诗词,阐述的是诗人的心境。那就有必要去谈一谈这首诗的背景了。公元678年,骆宾王任职长安的侍御史,当时正是武则天当皇后,四十岁的骆宾王就多次上书讽谏,触怒了武后,不久就被诬陷入狱,二年秋又出狱,贬临海丞,却弃官而去。我们知道,那时候正是唐高宗李治在位,实权却在武后手中。骆宾王一直憎恨武后,在684年李显继位时,武后的权利已经足以使她坐上皇帝的宝座,骆宾王随徐敬业起兵,起草《讨武曌檄》,可惜兵败,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却不知所终。
此诗写于679年冬季,此时骆宾王侧身于军幕中,决心报效国家、为国捐躯,写下了这首诗。
注释:①(燕丹):燕太子丹,生年不详,于公元前227年派遣荆轲刺秦王,事败引发战争,死于公元前226年。
②(没):死亡。
③(今日水犹寒):同上文,指古人的故事随时光成为过去,山河依旧,这豪情犹然存在于河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