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我第一次感受到这个词的时候是看了《釜山行》之后,里面各种人在面临丧尸袭来所表现出来的奇奇怪怪的选择,我以为这就该是人性的多样性,也是最具真实的人性的表现。直到最近,看了两部有关二战的电影,才发现人性就只分两种,善良和不善良。《血战钢锯岭》和《敦刻尔克》在豆瓣上评分十分靠前,但是褒贬不一。我没有时间在影院观看,缺少了感受导演们恢弘制作大场面的机会,所以只能说说自己的些微感受。两部电影都是真实取材于二战,而我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知之甚少,虽然恶补了一些内容,但是不敢妄论大背景。
相比较来说钢锯岭算是比较完整的故事,有头有尾,男主角小时候并不像后来那么温和,爆打他哥哥的头时,那股冲动和暴力感才是一个大家心目中出征战场的士兵该有的样子,然而就是因为那一次对至亲的伤害,他才突然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无法改变的坚持,进而电影后续的走向才顺理成章。男主的信仰其实很简单,就是“上帝不要我伤害任何人”,不论相对自己而言是好人还是坏人,都不可以由自己亲自开枪,他可以救死扶伤,在地狱般的战壕中解救战友甚至敌军战士,给他们再次上阵杀敌的机会,此处看起来男主的思想有点诡异,正因为此,他的战友亦或是领导们在大部分的时间都无法接受他。因此他能成为主角就在前段埋下了无法小觑的伏笔,我在看到他执意不肯拿枪,甚至整夜整夜挨打,直至上了军事法庭接受审判的时候,都在内心拒绝着这个主角,在我看来,他的坚持简直就是懦弱,故事的精彩点就是观众内心已经形成的价值评判在后续发展中突然被打破,那样恐怖的日本兵使得钢锯岭成为一个丧尸城,一波一波的美国大兵运过来,一波一波的尸体被运走,提抢的士兵们并不能抵挡住变态的日本军队,反而是手无寸铁的军医成为战胜敌方的重要章节,也许会让人觉得这明明就是主角光环,可是男主也是千千万万大兵中的一员,没有金刚罩和铁布衫,全靠一个“蝴蝶结”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先要脱颖而出成为主角,才能把自己不死的事实变成盛世人口中的光环。所以看到最后,大家都很震撼,主角那种无私无畏的精神,但更多还是会被男主角至死都要坚守的信仰所震撼,那种莫名其妙的坚持,不肯妥协的态度,任谁都无法解释明白,大概像我这种没有信仰的人,永远也无法清楚信仰的力量究竟有多强大。所以男主角的信仰在我看来就是至善。
“敦刻尔克大撤退”被有些人评为二战中的奇耻大辱,更多人认为这次撤退是打败法西斯的起点,无论这个历史事件的意义是好与坏,都不会影响观众被电影情节牵动的心情。电影节奏时快时慢,一点点拉扯着时间轴,电影没有以哪一个固定的人物作为主角,而是用心刻画了每一个善良而优秀的士兵。那些士兵们,只是几十万大军中的一员,既代表个人,也是芸芸众生的象征。有小聪明,有求生欲,还有点胆怯。看不到至纯至真的大善,亦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在需要帮忙掩埋尸体的时候搭一把手,在法国士兵被欺负时候帮忙求情,看到落水同胞施以援手。甚至于每一位英国公民都会站出来为这次大撤退,为以后的战役奉献微薄之力。我一直认为,次部电影想要渲染的是一种气氛,一种民族精神,不是研究战争的成败,世上没有日不落的帝国,只有不可磨灭的气节,善良而不屈服。幸存的士兵退回到母国领土,内心揣揣不安,怕自己被同胞嫌弃,被政府嫌弃,被亲人嫌弃,但是那些预料的嘲讽和嫌恶都没有出现,不论成功或失败,都有香香的面包和啤酒,不是庆贺战争胜利,是为了感恩还能继续活着。这是最平和的善良,没有丰功伟绩,没有刻骨铭心,却温柔和暖。
当然两部电影中都有让人心痛的情节,钢锯岭疯狂的敌人和战友粗暴的对待,敦刻尔克中为了生存相互厮杀的同胞,这些站在至善对立面的人们,自私且懦弱,也许他们的人生偶尔也会凸显出善意,但是我说过,人性只有善良和不善良,没有中间值,偶然出现的善念不会拯救人的人性,那是灵光乍现,是回光返照。两相对比,才是人性的全面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