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乐器,学音乐?当孩子学业任务重的时候,时间如何取舍?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家长。作为常年从事音乐教育的专家,严曲东老师用这节课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帮助我们开了一扇窗。
一个爸爸曾经这样对女儿说:孩子啊,爸爸当初送你去学弹琴,不是为了让你去考级的。爸爸是希望将来你有能力获得幸福。
如果将来某一天,你不在爸爸妈妈们身边,而你又遇到非常难过的事情,爸爸希望你能拿出琴来,为自己拉上一曲。当琴声响起的时候,就如同爸爸妈妈又围绕在你的身边。
为什么让孩子去学乐器?
这段话曾是我认为最美,最有智慧的答案。
但是,严曲东老师的课堂给我的启示比这个答案更开阔。
现在我将他的课中我感悟最深的提炼为几个片段。
01
严老师让我们闭上眼睛来听一段他弹奏的音乐。
这段音乐非常优美,旋律富有变化。当我静下心来聆听的时候,我看到的景象是是水从山崖滴落,沿着奔流的小溪,沿着如黄果树那样的瀑布倾泻而下,汇入大江,最后流入大海,随海浪翻腾。
但现场的家长们听到的与我的完全不同:
有的说,看到花朵一瓣一瓣的绽开,然后是美丽的花园,花海……
有的说,看到广阔的草原,看到阳光洒在草原上,骏马在草原奔腾……
一个爸爸说,感觉自己的灵魂飘入宇宙……(大家都笑起来)
同一段音乐,每个人竟都有自己独有的感受,而且都很美,很有意境。我真切感受到了人的差异,感受到每个心里都储存着不同的景象,都拥有非凡的感受力,也领会到严老师说的——
闭上眼睛,可以远离物质的世界,打开想象的空间。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艺术DNA密码。
02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纠结的问题是:应试,高考,需要孩子们不断加强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虽然我们知道,学艺术可以让孩子开发智力,好处多多。对于当下的孩子来说,学乐器,学音乐太挤占孩子做功课的时间。
如何在学业和艺术教育方面进行取舍,是许多家长纠结不已的事情。
严老师引用了一项美国的5万本科生参与的调查资料。
他们调查的是:什么知识最有用。
调查结果如下——
本科毕业后1-5年,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基本技能最有用;
本科毕业后6-10年,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基本原理最有用;
本科毕业后11-15年,功利主义起主导作用,人际交往能力最有用;
本科毕业16年后,人会追求内心价值观,艺术修养最有用。
这个结果给了我们一把思考的钥匙。
看过一篇关于未来三十年职业趋势的分析文章,我印象深刻。其中,学者们特别讲到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重要能力是感性思考力,艺术表现力。这个预测与严老师引用的结果可以算互为印证了。
现在,解决矛盾的思路更清晰了:知识能力训练固然重要,但有效期相对较短。孩子进入成年,人际交往能力,艺术修养就无比重要。可以说,艺术教育带来的益处会伴随孩子一生。孰轻孰重,分阶段看就好判断了。
看来,功利主义是一个社会,一个人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一旦基本需求被满足,人就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了。所以,在孩子的童年,青少年时期,即便孩子没有多少时间学乐器,只要设法让孩子听音乐,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去看各类艺术展,也对孩子的未来大有助力。当我们现在为孩子埋下了艺术的种子,将来一旦有条件有空间,它就能开花结果,带给孩子幸福。
03
严老师让我们现场体验什么叫——
人与生俱来就具有艺术细胞。
老师让志愿者上台去,去演奏架子鼓,贝斯,吉他。我们在台下打节拍。在严老师的指导下,几个没有多少基础的家长很快学会了玩这些乐器,并且和他配合完成了一段音乐的演奏,我们一起玩得嗨得不行。
严老师还列举了生活中的事例,比如,每个妈妈哄孩子睡觉的时候,都会轻柔地哼唱,有节奏地拍打,与孩子需要的合拍;每个人都会很好的控制自己说话的频率与环境适应等。
我也相信每个人都具备艺术细胞,只是有的人被唤醒,呈现了出来。像我以前的同事杨从富老师就能让十几个班的孩子组成乐队,人人都参与演奏;我们班的孩子在朱朝霞老师的指导下都学会了吹奏弹口风琴;一些学生学习了课文后,感动时就能自己作曲(老师并没有教他们作曲)一批孩子不需多少指导就会写诗歌。
只可惜,我们活在忙碌的物质世界里,埋没了我们与生俱来的艺术感受力,失去了感受美好的乐趣。
04
严老师说,学音乐的孩子都很善良。当他们的美觉被唤醒,有了自己的审美标准,便不屑于去做丑陋的事情。
音乐艺术没有伤害,没有竞争。因为每个孩子的乐器都不一样,她只能去与其他人协调,去为音乐要表达的情感而演奏,大家一起配合才能完成一部作品。
它能教孩子去协作,去聆听,去完善孩子的性格,去用心表达爱。这些都不是理性的思考和练习能达到的。逻辑思维解决当下的问题,但艺术教育的作用是综合性的,长远的。
我教过的很有优秀孩子都是学过乐器,爱好音乐的。爱音乐的孩子健康,充满灵气,智商也高。
家长老师最需要做的就是去唤醒。唤醒孩子对美的感受,对音乐的感觉。电影《音乐之声》《放牛班的春天》就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音乐的魔力,也让我们学到了启迪孩子的方法——不以功利的心态去学音乐,不要把自己弄成了商品。去享受那种柔和的与音乐相亲的过程,孩子的心灵才能真正被滋养。
严老师讲述的最后两句话振聋发聩——
不重视德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水准。
不重视艺术教育,损害的则是一代人的心灵。
结束语——
对于个人来说,这是一节迟来的课程。
假设我们早点学习到这样的课程,或许,我们会多出更多的可能性,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在对于群体来说,正当其时。在即将告别功利走进追求幸福和意义的新时代,它是启蒙的课程。
家长总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听了严老师的课,我才更领会到,家长自己也要去打开自己的艺术DNA密码。我们自己得到美的熏陶,美的启迪,美的享受,才能去发现美,创造美,引导孩子做出更好的选择,才能引领孩子与我们一起去创造幸福。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