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却依旧没能明白书名的含义,一度怀疑是中文版意译。直到和朋友聊天提到纸质版书籍封面的这句话:剃刀的锋刃不易越过,因此智者说,救赎之路困难重重。
但是我不想谈救赎,借着书中多种角色的出现,多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多种价值观的碰撞,我想说,每种生活方式都值得尊重!
不管是前夫去世后放荡堕落吸毒随便和人上床的苏菲还是陪伴了一位又一位画家的模特苏珊娜,也不管是追求享乐主义的现实派伊莎贝拉还是精神至上的拉里,毛姆几乎始终秉持中立观点讲述。而对于艾略特这个贯穿轴,既讲述了热衷交际结交上流人士的表面缺点,又没有忘记阐述,当他看到你喝下年份很好的美酒时,发自内心的快乐时的内心善良。
01艾略特
艾略特邀请毛姆到家里吃饭是小说的开端,也直接引出,他一心追求平生最大的志愿,就是社会交际。他好像活着的目的就是参加派对,他认识很多王公贵族,如果哪家派对没有邀请他,那对他简直是种耻辱。
所以艾略特临死前,都还要强撑着去参加王妃举办的派对。而更为讽刺的是,王妃压根没有邀请他,是毛姆为了安抚艾略特的情绪从王妃手下人当中偷拿的请柬。
他一直标榜自己是上流社会人士,他拥有最好的厨师,他衣着考究包括配饰,他会合理安排参与宴会人员的社会地位,他把公爵的标志绣在内衣上,被罩上,仿佛随时都在骄傲的向世人宣布,嘿,这小子不是普通人,他可是名门后代。
他一生也的确认识很多上流社会人士,并且一直以此为傲。曾经每天宴会不断,甚至经常性同一时间收到不同邀请,然而病倒之后只有十多人来过电话每周只能收到一束花。临死之际,陪伴身边的只有毛姆与一个佣人。而这个佣人背地里却幸灾乐祸。
他曾经带着介绍信四处拜访上流人士,到后来不少年轻人拿着介绍信求他介绍。他曾经的介绍人为他做了垫脚石,他却不希望为这些年轻人铺路。他没有带他们去见那些想见的人,又假装绅士的没有直接打发掉,而是请他们吃饭看戏,完了还得送大束的果篮和巧克力。另外,他还很聪明的逢年过节不忘给各位上流人士居身边下人送各种流行的小礼物。
他向来只结交上流社会,他介绍人员先从家庭出身开始,他不理解拉里的[不务正业],他想尽办法的让伊莎贝拉嫁给出身及收入都不错的格雷,他有着明显的功利心与虚荣心,他也有着最基本的善良。他看到别人喝下年份很好的美酒,不仅不心疼钱,反而发自内心的快乐;他也以能够诚心帮助到别人而喜上眉梢;他有着数不清的宴会,他也是一个城市中的孤独人。
这是艾略特的表面缺点与内心善良,这是艾略特的虚荣与真诚,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外在的光鲜与本性的孤独;这也是我们每个人表面的冷漠与内心的火热。
然而,毛姆只是觉得艾略特有点可怜,并没有批判。毛姆不仅没有对艾略特的功利与虚荣进行讽刺,同样也没有对苏菲的堕落与不洁进行否定。
02伊莎贝拉
伊莎贝拉间接致苏菲于死地之后,毛姆依旧认为她优雅迷人,仪态万方,对于她美的欣赏没有减少一分一毫,只是告诉她缺少一丝柔情,而这份柔情可能就是人天生的悲悯与同情。
伊莎贝拉一度愚蠢的认为拉里一直是她的,甚至还是一名处男,直到得知拉里要去美国做出租车司机才彻底意识到,真正的失去了她。她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自认为爱他至深,却在得知拉里法国印度苦行僧般的生活之后说,早知如此,一定会跟他生活三个月之后跑掉,再也不见。
从某种角度来讲,我喜欢伊莎贝拉这份现实主义,不过度缅怀过去,也不过度焦虑未来,活在当下。并且,她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最终她也如愿以偿。
03拉里
只有在精神生活中才能得到终极满足。
在身体的需要和灵魂的需要之间找到平衡,才是大智慧。
—《刀锋》中印象比较深的两句话。
拉里作为本书主角,给我的触动却最浅。一个原本单纯快乐喜欢飞行的孩子怀抱热忱救国心上了战场,间接听到了无数人的死亡,又亲眼目睹了兄弟为救他而离去,上一秒还活蹦乱跳,下一秒却躺在那里,真的像个死人一样。
战争结束之后,拉里变了。他安静的坐在那里,不争不抢,面容和蔼,他不从跟你顶嘴,每次你气的不行也只会说声对不起,任由你大发雷霆。然而他执迷于看书,整天泡在图书馆,他懵懂的知道他在找寻一个答案…*
后来,他做了煤矿工,农场仆人,他企图通过身体的劳累缓解大脑不间断思考的疲劳。再后来他去了印度,真正踏上了朝圣之旅。他炽热的愿望使他放弃了生活中的快乐,他这个年龄的乐趣和感官的满足。
多年后,终于一朝开悟。他学会了平和,他宁静的气质散发着无私与善良。他是黑暗中的一束亮光,他代表着一种理想与精神追求,他不停的自我完善。
然而,我不喜欢他这种略带偏激的朝圣之路,我也做不到对物质的零追求。我生活在丰富的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诱惑很多,美丽的事物也很多,追求精神的满足,但也一定不能缺少物质后盾。我的人生目标很简单,珍爱生活,注重健康,努力赚钱,让自己和家人都更美好。
最后,故事的结局既不是悲戚的死亡,也不是完美的婚姻,但很圆满,毕竟每个人都得偿所愿。也正如文章标题,尊重每种生活,爱他们所爱。不做道德评判者,做个生活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