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学家做过调查,80%的人对于自己的时间分配不满意,感觉时间不够用,时刻处于沉重的负担之下,这会引起我们的焦虑、不安。
我是这么理解时间管理的,对应的时间完成一定量的事,时间对每个人是平等一样的,那么基本有两个方向,一是让自己效率更高,另一个方面就是减少我们要做的事。时间管理一直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很多时间管理、效能管理的书籍属于第一类,如何让我们更好更快,那这本书就侧重于第二个方向,如何减少我们要做的事?
《极简时间》这本书它既糅合了目前主流的时间管理方法,要事第一的优先原则,以及定期整理建立秩序,还有两处独特之处:
第一,尊重人们的性格差异,不同类型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管理方法,也就是法无定法,如果你以前的那些时间管理方法对你没效果,可以果断抛弃或是结合自身情况再优化,从自身出发构建个人自我管理体系;
第二,挑战了传统时间管理领域一些隐含的暗示,消除了人们对时间管理的一些错误见解和认识,带你走出误区。比如越快越好,谁做得多谁就会成功,多线程处理可以节省时间,磨蹭就代表懒惰……
追着时间跑的日程表
对“越快越好”这个观点印象深刻,为什么越快有时反而不好呢?
强调快会让我们陷入和时间竞争的压力中。
通过两种时间管理方式的对比具体来看,关注时间给我们带来的压力:
这种时间计划表我们很小的时候用过,那就是学校的课程表,什么时间上什么课,什么时间休息,什么时候放学,这种课程表方便学校统一管理,但是不适合作为个人时间管理的工具。因为:
1、固化的时间表一般用在高度流程化和可预计的工作上,一旦临时加了任务,就很难灵活调整
2、如果按照时间来推进,某一项任务没有完成,会连续影响到之后的任务,而且还会带来失败感的消极情绪
3、最大的弊端是,这种时间表至规定了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却没有关注事情的效果,比如计划阅读1小时,可能心不在焉读了几页。
4、就算一鼓作气、高度自律完成了这张理想的时间表,但是这种时间表没有一个正面的反馈,刺激我们进入正循环,即这次按照时间表完成了事项,不能代表下次还能圆满完成。
从柳比歇夫获得的启发
《奇特的一生》这本书讲了一位前苏联人,柳比歇夫的故事,他既是数学家,还是生物学家、历史学家,他的一生丰富多彩。
但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并不在于他的成就,而是他对待时间的方式,就是从26岁开始记录自己生活中每一个事件所花费的时间,然后统计、分析、总结,记录了56年,直到逝世。
他不是计划我今天要干什么,而是事情发生之后来记录自己在事情上所花费的时间
柳比歇夫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把自己作为实验对象,试验自己在阅读、工作、思考、写作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最好?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以致不能胜任,通过时间记录的方式,他对自己的能力判断精确无比,能够一直沿着个人能力的边界前进。
这给我的启发是:时间管理不意味着被时间束缚,而是通过时间去试探自己的极限,实现生命更大的自由。
相比于时间计划表,从柳比歇夫的时间日志演化出的这种待办清单的方式更可行,根据柳比歇夫时间日志的启发,来给小明的周末计划进行升级:
1、开始一天工作生活之前,花几分钟列出这个待办清单,每天临睡前花几分钟在已完成事项后打钩,就会有强烈的成就感,形成持续的激励。
2、时间很灵活,即使被打扰,也能从容应对。
3、记录时间是了解自己的办事效率,让我们对自己做事效率产生精确的感知
这两种时间管理方式的不同,前者规划的是时间,后者规划的是事件。时间给我们的压力是无形的,时刻包围着的,我们是被动的;事件的压力则像狩猎,集中精力击中一个就完成一个,我们是主动的。
越快越好之所以是一种误区,它让我们讲求速度,忽略了质量方向,让我们陷入和时间竞争的压力。当然我们在说到“越快越好”是个误区时,也不能矫枉过正,不要拖到最后一刻去交稿、完成任务,商业上更是要严格遵守时间约定。纠正“越快越好”其实是希望大家调整自己生活的快慢节奏,更自如地掌控自己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