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学会”和“学好”之间的差异,无非是全面程度的差异。
“学好”竟然如此简单:
多读几本书。狠一点,就是多读很多本书。
提高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全面程度”,有个最狠的方法 —— 再次说出来不惊人,但实际效果惊到爆: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通过分享,通
过反复讲解,他自己的“全面程度”得到了最快的提高。
尽快开始整理归纳总结
同时给出了建议:
一定要自己动手去做……
写书也好、讲课也罢,其实自己的进步是最大的。
最直接的方法是把自己变成“上学”者,保持开放,乐于分享,而孩子只需通过“耳闻目染”就可以了。
我们的大脑中有一种神经元,叫做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它会让我们“感同身受”,当我们看到另外一个人正在做什么的时候,镜像神经元会尽力给我们足够的刺激,让我们“体验”那个人的感受。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使得我们有模仿能力、有通感能力、有同情心、有同理心…… 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天然有社交需求的重要原因,因为我们的大脑皮层上都有很多的镜像神经元。
一般来说,物品、书籍之类非人的东西,都不大可能激活镜像神经元。只有看到人的时候,镜像神经元才会被激发。
无论学什么技能,都要找到用那种技能的人,这样我们的镜像神经元才可能更容易被激发,学习效果才会好。若是能找到热爱那项技能,乃至于一使用那项技能就很开心(最好的情绪之一)的人,那就更好了。
当我们看到另外一个人正在做什么的时候,镜像神经元会尽力给我们足够的刺激,让我们“体验”那个人的感受。
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最大的差异来自于性格养成,大多数人会沦为表现型人格,只有少数人才会在不断调整中保持、呵护、进一步培养“进取型”人格。他们自然而然地更为乐观,更有耐心,更有承受力,更有战斗力,更能生产更能体验学习与进步的乐趣。与这样的人在一起,学习会更容易 —— 只因为镜像神经元会更容易地被正确激发。
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见识到拥有那个技能的,令他产生羡慕情绪的人 —— 只要孩子羡慕那个人,他就自然而然地有“我也想这样”的想法,到最后,谁都拦不住。这就是镜像神经元的力量。进而,所谓的社交,还真不一定是非要跟人说话、聊天…… 见识到,也是社交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想要把一门手艺搞到真正“精湛”的地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早进入“造”的阶段 —— 所谓的“造”,就是不断创造的“造”。
硅谷有一家著名的孵化器,叫 Y-Combinator,现在的掌门人是个很年轻的人,Samuel H.
Altman。
他在那篇著名的文章《Advice for ambitious 19 year olds》中有一个精彩的建议:
No matter what you choose, build stuff and be around smart people.
无论你选择了什么,都要造出东西来,要与聪明人打交道。
我个人最看重的个人品质之一,就是有没有像样的作品。
无论学什么,都要想尽一切办法尽快做出自己的作品。做一个产品出来的过程中,会磨练另外一项自学者不可或缺的能力和素质:
完整
与之前提到的另外一项加起来,就构成了自学者的最基本素养:
学就学得全面;
做就做得完整。
无论多小的作品,都会让创作者感受到“单一技能的必然无效性”
已然具备了自学者基本素养的你,自然会想办法“全面掌握”,而不是糊弄一下而已。
更为重要的是,一旦你开始创作作品,你更大的“发现”就是,你肯定需要很多“之前看起来并不相干的知识与技能”,而非“只靠专业就够了”……
“做得完整”,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给自己足够长的时间去学;在充足“预算”之下耐心地练;不断找活干,以用带练;然后,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尽快尝试着做出属于自己的完整作品,无论大小。
只有这样,你才是个值得被交往的人。
今天的你,想学什么就去问 Google;在学习中遇到什么问题,就直接问 Google —— 直接问它,通常总是比向某个人提问有效率得多。Google 就是这样,越用越离不开它……其实很多人并不真的懂如何用好 Google 的,可是连这个它也能解决,因为你可以直接问它:
How to use google effectiv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