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U3.0小组Hub共学,又中断了2周,学习的确不是一件容易坚持的事。今天的学习因为幼儿园突发事件的处理而变化。过程中,看到情绪、小我、带着主观的建议、习惯性的猜测…用U来对应,持续停留在下载模式中的思考,或者是直接跨越到右半边的变革。但是变革没有下潜的基础,无法发现潜藏的真相,同时没有共同穿越针眼,所达成的方案只是一方的愿景而已。如此,极易导向对抗性的思维,一方以为是对权威的挑战,一方以为是对教学的干扰。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中。在过程中再夹杂个人的情绪,对立加剧,问题会陷入更坏的循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于找到最核心的问题,创造场域进行共创,对愿景和目标形成一致的认识。
晚间突然意识到在共生的三元社区的推动中,我们也在重复同样的错误。要么经常在猜测、基于过去的主观的推断中;要么直接跨入到问题的解决方案中。回到当下,我想我们应该做的还是创造一个沟通的场域,让大家能够在场域中自由的沟通,不带偏见和主观的呈现,建立相互信任和接纳的基础,如此才能真正走向共生的创造。想起马老师在共生开始时的叮嘱,通过规则的建立,让大家能够自然的发声,听到真实的意见表达,从小事而起,建立问题的解决机制。结合最近U的思考,发现其中蕴藏的智慧,是对“中道”智慧的最好的实践支持。
这些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绝不缺乏,只是我们习惯了模棱两可的表述、停留在大脑皮层的思考,而缺失落实到行动的方法和践行。
正如在刚结束的中国式众筹讲师培训中,余老师强调的场域,一切以学员为基础的创造。过程中看到余老师亲身的践行,只是一个场域的构建,通过问题的自我发现和互相发现,然后共同去探寻问题的解决,两天以后,大家感受到自我变化后场域的爆棚。这是高手无招胜有招的传递。
在问题解决中,以U的智慧贯穿其中需要几个基础的力量:
第一是场域的构建。非此即彼的下载思维在自我的领域中难以突破,集体的问题解决需要场域的构建。在场域中通过互动和交流,建立在关系层面上的突破才让问题有表露的空间。在场域构建中,空间、陈设、音乐、气味等等一切能够影响流动的环节都应该被考虑。
第二是角色的带入。角色仅限于在场域所讨论问题的角色。我们经常在生活中身兼多种角色,甚至可能在一个问题的解决中会有两种不同的身份。因此,重要的是明晰每个个体的身份和角色。同时身份角色完整而互补,要能够涵括问题涉及的方方面面的个体。
第三是酝酿或氛围的营造。通过酒桌文化看中国人的交流,我们绝不缺乏调动场域所需的能力,只是我们习惯停留在Thinking中,经常忽略Feeling,Willing更被掩盖与潜藏。在U的创造中,我们需要的是通过流程去显化身心灵的改变力量。从这个角度,游戏和活动是最好的工具。
在迈向未来的创造中,一切的基础在于发现,每个个体,每个当下都有不一样的体验。我们要做的只是去感受这个体验,然后一起去接纳流动中的变化。如果能够放下内在的执着,在每一次的关系对撞中,保持开放和拥抱的姿态,组织的未来就能够自然的生发,如同种子在健康的土壤中发芽并茁壮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