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应该注意哪些细节呢?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个动作,血管可能瞬间崩溃!

冬季养生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清晨猛地起床

上午6~10时,人的心血管壁在这个时间段最脆弱,70%~80%的心血管病猝发都在此时。

刚醒时,血压会快速上升。如果起床太快太猛,有可能造成血压突然升高,导致心血管病急性发作。

建议:

起床时一定要遵循“221"原则:醒来后睁眼在床上躺2分钟;起身后在床上坐2分钟;然后坐在床边等1分钟;最后再站起来下地活动。

2清晨冷水洗脸

冬季如果直接用自来水洗脸刷牙,对血管会有刺激,血管会突然收缩,一分钟内血压就会开始升高,很容易导致心绞痛发作。

建议:

用40-50℃的温水洗脸、刷牙,以減轻对血管的刺激。晚上睡党前要用60℃左右的热水泡泡脚这样可以促进足部血管血液循环,也有助于睡眠质量。

3猛然回头

冬季气温较低,特别是遇到大风降温天气,寒冷会刺激人体血管收缩,猛然回头扭动颈部,会使颈动脉血液产生涡流,造成大脑供血不足或颈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堵塞脑血管造成急性脑中风。

建议:

避免颈部受寒引发血管收缩和颈部肌肉痉挛,一定不要让颈部暴露在外面。

4热洗澡水浇头

气温低时,温热的洗澡水突然从头而至,身体会“措手不及”,引起头部及全身皮肤血管骤然扩张,大量血液集中在皮肤表面,导致心、脑等重要脏器急剧缺血,头晕、胸闷甚至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会随之找上门来。

建议:

洗澡前先用热水冲沖脚,待脚部暖和后再慢慢往身上淋水,让身体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此外,饱食后不要立马洗澡,要间隔半小时。

5喜欢用力排便

排便不畅是不少人的烦恼,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内压力,增加氧的消耗,使心率加快,心血量增加和每分钟心搏出血量增多,给心脏增加负担,特别是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老年人,排便时太急,屏气用力,容易导致血压骤然升高,诱发脑溢血。

建议:

心脑血管病患者一定不要跟排便“较劲”,排不出来不要勉强。在上厕所之前,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老年人,应该带上硝酸甘油,以备不时之需。

上厕所时不要插门,一旦出现问题家属可及时发现。清早起床后,最好喝一杯温热的开水,可以刺激肠蠕动,帮助排便。


6起床马上开窗户

许多老人起床后马上出门或者开窗,这一小小的举动却有可能成为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致命因素。

冬季早晨室外温度低,室内外温差大,刚从暖和的被窝离开就立即面对冷空气。寒冷可引导起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加重心脏负何。

建议:

可以在起床前就将空调温度开到26℃左右,等房间暖和后,再起床。或者是先裹着被子或披着衣服在床上坐一会儿,待适应了室内温度后再起床。

起床后,待身体活动开了,再开窗换气。

7冬季人们爱喝点小酒来取暖。

然而,饱餐、酗酒、激动也是猝死三联征。这三种因素都能独自增加心脏负担,如果合并存在,其合力作用更可怕。

建议:

可以泡泡脚暖身,或者喝杯温水或者温牛奶可以助眠安神。

8起夜太猛

晚上水喝多了,或有尿频、尿急症状,凌晨常会被滺醒。晚上突然下地去厕所,胯胱迅速排空,加上受到外界的寒冷刺溦,极易诱发低血压,引起大脑短暂性供血不足,导致排尿性晕厥。

建议:

即便尿憋,也要慢慢起身,在床边坐上几分钟,穿着暖和,再慢慢走向厕所。

冬天特别是中老年人注意防寒保暖

重视保暖,也是“冬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老弱病残者。进入冬天,既有室内外温度高居不下的暖冬,也会出现因寒流南下而气候急剧下降的寒冷天气。这种急剧下降的天气,容易使人患上风寒感冒、风湿骨痛、心血管疾病。因此,应该重视随气候变化而加衣。

适当睡眠

为了适应"冬藏”,应该适当增加睡眠时间。冬天应该提倡早睡,适当多睡,以达到养精蓄锐的目的。当然,在夜间保证8个时睡眠的情况下,午睡可以适当減少。

锻炼

冬季进行运动锻炼如何体现“冬藏”呢?是不主张太早晨练,二是不能运动得"汗流浃背”,以免伤气,同时也避免因出汗受寒而造成风寒感冒,最好的活动还是散步与打太极拳,不宜进行激烈运动,尤其是年老者,不要冒着严寒而做一些超体力的运动。

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动,因而,秋冬季节一定注意调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茶饭、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可以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