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朋友的小孩受到班上一名同学的“威胁”:要送根笔给他,否则他就不让别的同学跟他玩。放学后,小孩就和妈妈说要买根笔,这位妈妈平时就很关注小孩在学校的情况,她觉察出了什么,就追问你又不缺笔为什么要买,小孩也算诚实,就说出了实情。
这位妈妈接下来对这件事的处理是令人赞赏的。
她先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表达认同孩子的感受:我知道你很重视和同学的友情,不想失去同学(和你一起玩),你现在在想办法要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想法是对的。同时她指出那个同学的行为是错的。
然后和孩子一起商量那现在要怎么办呢?孩子说那就给他买吧。她就循循善诱:给他买了后,他就可能会不断地给你提出新的要求,而有些要求我们是无法满足他的,这说明这样的方法是不行的。
接下来她就引导孩子怎么鼓起勇气拒绝那个同学的无理要求(比如她对孩子说,他叫同学不要跟你玩,同学未必会听他的),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的话,这位妈妈还会找对方的家长聊一聊。
我们要对这位妈妈鼓掌。她的做法值得很多家长借鉴。
因为类似这种事件在校园里可能每天都会发生。
一直以来,“校园欺凌”现象屡见不鲜,只是现在越发往低龄化发展,在小学低年级甚至幼儿园出现也不算是新鲜事了(“施暴”一方有时还是女生)。
作为家长听到自己的孩子受到欺凌,没有人心里会好受,那么,家长如何正确应对,则是个相当重要的课题,因为这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可以说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关键一环。现结合前面那位妈妈的做法,试作如下分析:
首先,你要认同孩子被欺负的那种心理感受。
也就是说你一听到这件事后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你和他一样难受,比如可以先给他来个拥抱,并辅之与话语,安抚下他受惊受辱的情绪(也算是和他“感同身受”吧)。获得了孩子的认同才可以接着和他一起“同仇敌忾”下去。
切忌:当孩子鼓起勇气向你透露这个对他来说相当难堪的事时,你千万别上来就冲他说,“你怎么这么没用”、“怎么就你让人家欺负”之类的话,因为这事对于他来说是羞于告人的,当他鼓起勇气向你诉说是对你的信任,而一旦他告诉了你却又受到你的责骂,那么相当于他又面临一次羞辱(也可以说是“二次欺侮”),那么不管之后你采取了多么努力的措施,已然受到打击的他,就不敢确定如果下次再发生类似事件他还会告诉你了。
其次,你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审慎引导,帮他寻找正确的解决办法。
比如在上面那个事例中,孩子因为害怕,在潜意识中肯定是认为要付出代价才能“息事宁人”的,代价就是买根笔给对方。他不会考虑那么长远,对他来说目前这事就是天大的事了,所以只有满足对方的要求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实际上孩子这样想是很正常的,成人面对这类事情不也多是会这么做吗)。此时,你要顺着孩子的思路,帮他分析他的解决办法,和他的办法存在的问题:如果这次满足了对方的要求,下次他还会向你要别的东西,而你总有买不起的时候,到头来还是要面对他对你的“惩罚”。这样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办法是不对的,并引导他和你一起寻找别的解决办法。
第三,要培养孩子对“暴力”的反抗意识。
欺软怕硬是人类的天性,孩子也一样,看谁好欺负就会欺负谁。就象“吃饭、睡觉、打豆豆”那个段子一样,实际上每个地方都总会有个“豆豆”。你要做的就是别让自己的孩子成为那个“豆豆”。
要先帮孩子做好这个心理建设:那个同学没那么坏、没那么可怕。比如跟孩子说,那个同学可能只是想学电视里面的坏人,有可能第二天他就忘记这件事了,你不用太放在心上。这样就先放松孩子紧张的心理,为之后的“反抗”打好基础。
之后帮孩子进一步分析:即使他第二天没拿到笔真找你的麻烦了,他也未必敢怎么样,毕竟还有老师和爸爸妈妈呀,如果真的他这么做了或者动手打人了,那他就更不对了,你可以报告老师,也可以选择当场反抗,因为他有错在先,你是可以反抗的,打不过再说,起码你反抗了下次他就不敢再随便欺负你了(或许他就会选择别的“柿子”了:这一点很重要,“捡软柿子捏”是人性的一部分,不管是在哪个世界。)
同时要给他讲些关于反抗的故事,说明别的人没比你强多少来帮他战胜自己“弱小”的心理阴影。或者课外送他去参加一些运动类、身体接触类的培训,加强孩子身体对抗素质。(当然孩子在面对成人的欺侮时则另当别论了)
切忌:家长自己亲自上阵,到学校找到那个欺负自己孩子的学生进行责骂甚至对对方有肢体动作。家长的这种行为最要命的是会引起三个糟糕的后果:
一来反而将自己孩子受欺负的事件公开化,孩子觉得让大家知道这件事,自己颜面受损,又一次造成了伤害;
二来孩子可能成为潜在的欺负对象,也就是说别的同学下次可能就会觉得你好欺负,说不定下次就会成为他们的欺负对象;
三来家长这种行为本身也是一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会造成更多的孩子心灵受到伤害,而且“施暴”的孩子毕竟还小还不懂事,有时可能只是模仿电视上大人的行为或者游戏中的行为,而鲁莽的家长却刚好又给他们树立了一个活生生的坏榜样。
记住了,即便要“以暴制暴”“以牙还牙”也得是孩子自己的“暴”自己的“牙”才行!
现在说说开头那个事件后来怎么样了。第二天放学后,妈妈问孩子那个同学有对你怎么样吗,孩子说那个同学有来向他要笔,孩子说没有,之后那个同学没说什么就走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