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是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确保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企业内部控制措施通常包括风险控制、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授权审批、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营运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陈湛匀指出:2017年10月17日第十七届发审委上任,此届发审委对内控的审核力度比之前都大,很多拟IPO的企业在内部控制问题上被发审委提问,甚至被否,IPO通过率显著低于往年。拟上市企业应特别注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特别是要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合法合规和资产安全等。
陈湛匀教授
以下是陈湛匀的部分观点实录:
我国内部控制的逐渐规范:
20世纪70-80年代,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以内部牵制为主;到了20世纪90年代,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等7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开始形成以会计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控制;2008年五部委(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10年4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初步建立。
目前,我国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规则包括: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财政部的《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中相关问题解释第1号的通知》、《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1号——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一般规定》;深交所和上交所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问题解答》等。
2017年10月17日第十七届发审委上任,此届发审委对内控的审核力度比之前都大,很多拟IPO的企业在内部控制问题上被发审委提问,甚至被否,IPO通过率显著低于往年。拟上市企业应特别注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特别是要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合法合规和资产安全等。
截至2018年,上市公司已基本完成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根据国家政策的要求,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应该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披露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聘请外部审计师对其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自2007年以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及审计报告披露比例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2018年有92.49%的上市公司披露了其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有73.27%的上市公司披露了其所聘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2018年7月26日,迪博发布《中国上市公司2018年内部控制白皮书》,按照四级八档的分类标准,2018年被纳入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范围的3022家上市公司中,仅有36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级为A及以上,占比1.19%;评级为B的上市公司有1769家,占比58.54%;评级为BBB、BB的公司558家,占比18.46%,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整体不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还需进一步提升。
著名经济学家、全球共德CEO陈湛匀教授简介:
著名经济学家,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首批统计学博士点专业博士。现任中国上海市投资学会副会长、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首创拟人化资本运营专家,上海电视台“夜话地产湛匀妙语”栏目主持人,中国第一财经、东方卫视、凤凰卫视等媒体特邀嘉宾,长期应邀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授课,已获近20项国家、省部级优秀科研奖,走访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聘为国际论坛峰会和国外大学演讲,被誉为具有国际视野、最受欢迎的实战型权威金融专家,成功辅导不少企业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