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张艾嘉,她是个非常有味道有魅力的人。我曾经想什么人可以长久地拥有她,她早晚会被人“吻醒”,父母会失去她;爱人也不保险,也可能会分手,大概只有她最拥有自己吧。
张艾嘉,是多重艺人,她曾2次获台湾金马奖,1次香港金像奖,还曾14次获得金马奖与金像奖的提名,还有若干次其他的奖项,她真是厉害。
《轻描淡写》是她的第一部文字作品,记录着她的生活感悟和拍《念念》时候的工作笔记。她说:“每一个年代必有它的磨练。我们学习着找方法和变化共存,与自己和解,和他人相处。生命是沉重的,但到了某个时候终于明白了是可以轻描淡写。”说得真好。
我最早只看过其中的一篇文章《偷听和编剧》,是我喜欢的文字,很生活也很干净。后来在图书馆里忽然看到这本书,立刻就收入囊中了。
果然轻描淡写。很小的书,一会儿就看完了。有些不甘心,我明明看到过很好的文字的。又看一遍。就像新蒸的馒头,自有它的香甜,再读又有了新的味道。就像封底写的:“看似轻描淡写,但其实用心走过脚下的路,才懂得欣赏云淡风轻。”
很好的文字。就是,内容太少了。摘选几段:
我一定要和场景产生关系.....好演员关于利用场景里已经准备或陈设的道具。我观察他们怎么用来刺激我拍摄的方法,但多数演员还是过于被动和不够大胆,不敢自己添加可以有戏的贴身用品,或是整理这角色的房间或办公室,他们觉得那都是美术组的事,但我却觉得真正给予场景生命的是演员。.....空间产生的任何关系都可以让一场戏活起来。
产生关系。宁远在文章里也有过类似的观点:她要让自己的“生命与土地和自然产生链接”,她让几片布在自己的飞针走线下,“开始生动,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和气质。”我还想起了大泽在昌笔下的“糯米”以及《小王子》里讲到的“驯服”,应该都是一个意思,彼此要产生一种关系,才能融合起来,生动起来。
当我们不带着热情重复地做一件事时,那一件事永远只是那一件事,但如果是反复地做着当中有新的认知,你会感受到一股自发的能量失去着那件事演变出许多不同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之下热情只会有增而无减,这何是限于电影圈所需要的,这应该是生活的基本态度吧!
在疗伤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独处,独立思考。我窝躲在那巨蟹卒的硬壳里重建自信。我拒绝自恋,虽然我认为那是许多演员必有的特质,但我觉得那只是一种自我催眠的方式....当我接受了自己的缺点时,反而更轻松更坦然地去做有能力做好的事。一直缺乏的专一竟然在此时悄悄地出现了。电影工作教育我、锻炼着我,任何的腐败都不做停留。
此时我只能更严谨地把关,规律自己,审查自己。这个过程有时极为痛苦,自信心可以如股票指数般地起落。一时会一头冷汗,一身故焦虑发出了热汗,一时又有强烈的冲动去实现心中的念头。在跷跷板的两头来回上下,总是可以找到中间的平衡点,如果你愿意找的话。一旦木板停顿下来,我发觉自己又跳上一端去摇动它。这个应该就是我!躲不掉的我!就算是我黑色瞳孔已逐渐褐色,但我能够看得更深。好奇心越强,接受范围更无边。每个阶段我都是这么告诉自己:此时此记得应该是最好的时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