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代王朝中,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一直没有被暂停。而且一打起来就没有停歇,一打就是是几十年的事情。更有甚者,两个民族的战争,持续了几百年。汉朝也是如此,在汉初时期,匈奴的侵略就已经存在了,因此,中原王朝也与匈奴不停的战斗。但是战争的问题,肯定有多方面的原因。我认为气候就是一个方面,气候的变化和匈奴的战争就有很大的同步性,而且,在历朝历代中气候的变化,和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发生的冲突,就一直有很大的关联。因此,我把气候变化这一方面列为一个因素。但是,两个民族的战争肯定和治国政策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当时正值一个明君治国的话,可以保证国力十分的充盈,百姓们可以安居乐业,也不用担心粮食的问题,土兵们自然也不用,这样一来,如果匈奴来侵略的话,也不用担心会被他们侵略,可以保证自己不被征服。但如果是一个傀儡皇帝,身边只有一群阿谀奉承的大臣,整天不务正业,不理朝政的话。就很难这么担保了。因此,我把治国政策也列为一个因素。当然,还有当时两个民族的心理问题。如果匈奴认为自己应该去学学,中原民族的文化和技术时。他们公认的最好的办法便是侵略,因此他们又与中原民族发生了战争,这也被我列为一个因素。总的来说,对于两个民族的战争,总会有很多话要说。本人也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以略为学术的方式,借鉴了很多的文章。才来浅浅的分析一下这两个民族在汉朝几十年来的战争罢了。
关键词:汉朝、农耕民族、游牧民族、战争、历史气候
自古以来,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战争一直不断地进行着,而且一直不分胜负。汉朝可以大约分为三个阶段,汉初时期,汉武帝时期和汉末时期。我就从这三个阶段入手,以各个角度来分析,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一、汉初时期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战争的原因浅析。
汉初时期,正是刘邦自立为王之时。当时正值天下刚刚一统,国家正刚刚安定下来。但是匈奴已经在发动战争了。他们应该是想着,西汉刚刚建立,应该没有什么国力,比较好欺负,才会选择出兵的。但是根据一个统计表来看①(下面解释),游牧民族发动战争的次数要比农耕民族发动战争的次数要多的多。但是,有意思的是,游牧民族胜利的次数就要比农耕民族胜利的次数少很多。这可以说明,西汉初时期游牧民族还是比不过中原的农耕民族的,同样,农耕民族的国力也十分的微弱。
而那时的气候。由0.8度,一路下降到了0度。但是仍可以算为一个暖期。从那个表格上来看,在暖期的时候,游牧民族发动战争的比率较多,但是胜算较少。相反,农耕民族发动战争的比例较少,但是胜算比较多。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战争呢?有人研究过,中国处于冷期时冬季风强度比较大,为干冷期。而处于暖期时,夏季风盛行,为暖湿期,暖湿期的夏季风对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都有很大的帮助。多雨和湿润的气候,能草原上的草疯长,游牧民族的人口也会聚增。而这对游牧民族的土地需要也更加的加剧,这时游牧民族,能做什么呢?只有南下去抢夺龙耕民族的土地,以来养活自己的人民,儿女,牛羊。因此便引发了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
但是为什么有牧民族没有胜算呢?他们人高马大,拥有很多的人口,而且皆是骑兵。相比较之下,农耕民族就显得比较弱小了。这是因为两方的文化问题。农耕民族自源起以来,就一直在平原地带生活着,生活也相对的安稳,不会有什么重大的变故。因此文化也变得比较传统,平静,安闲,而且富有。但是游牧民族也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发源地是草原,是高原,那里有蓝天白云,有在天空上翱翔的大雕,他们的文化也变得奔放,热情,而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一起碰撞,目然也会迸发出不一样的火花。所以游牧民族在暖期时向他们农耕民族进攻。但是,中原民族的文化,使他们在游牧民族努力的攻击下,也可以抵抗住他们的入侵。并且农耕民族的文化,更加多样化,更加精巧。但是游牧民族就不一样了,他们更多的是勇,但是没有智。而他们的只凭蛮力,并不能打开,农耕民族的大门。农耕民族同样也不能打到他们的高原上去,但是他们如果守住了自己的家园,也算是一种胜利。
至于他们为什么要侵略农耕民族的土地。那是因为侵略是一种又好用,又迅速的方法,农耕民族的很多工业和技术,游牧民族都不拥有。但是很多的东西,他们和农耕民族一样都非常需要。因此,他们就去抢夺土地,抢夺它们的工艺。农耕民族当然也不能放任他们去抢夺,也会拼了他们的命去守护自己的土地。两军对峙,又因为文化的问题,游牧民族并没有什么胜算。但是由于初时期的国力问题,农耕民族也没有什么胜算。所以农耕民族提出了“和亲”。匈奴也很高兴的接受了和亲。
汉初时期,两个民族之间的对战,农耕民族相当于是失败了。他们因为种种原因,无论是气候还是什么,他们执行了和亲的政策。
二、汉武帝时期的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的原因。
汉初时期对于匈奴的政策是“和亲”。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准备好,但是在汉武帝时期的时候,中国的历史上经历了一次很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史称“文景之治”。这使中国的国力逐渐变得强盛,到了汉武帝时,他便提出了要灭匈奴的想法。于是,他就立刻开始执行这一个思想。他还派使节到大月氏求援,希望可以和他们一起抗击匈奴。但是没想到他们没有答应,还把使节扣留在那里,一连十七年。但是汉武帝还是没有放弃信心,不断的打听消息,不断地打探情况。不论是“马邑之谋”、“河套之战”、“河西之战”还是“漠北之战”。汉武帝都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战线。
当时,汉武帝时期的气候也处于暖期,不过要比汉初时期更冷一些,匈奴的实力变弱了些,所以汉武帝才会冒出这样的想法。当然了,双方的气候条件都差不多,力量却不是势均力敌。所以,汉武帝如果想攻打他们,也不一定能有很大的胜算。但是,汉武帝仍然选择了坚持下去,就是为了“断匈奴右臂”,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汉武帝之后终于在“漠北之战”上,打败了匈奴。
为什么汉武帝会这样拼了命呢?,因为那时候,因为文帝景帝的贡献,“文景之治”使中国的国力强盛了起来,于是汉朝并不缺少什么,但是匈奴就不行,他们一直缺少东西。汉武帝时期,好不容易得来的安稳,因为王昭君的老去。匈奴也随之变得蠢蠢欲动,不断的侵犯着中原的边疆。那使西汉钱也有了,国力也有了,战争资源——战马也有了。汉武帝便忍不下去了,虽然表面上还是“和亲”。其实内部早已有谋化计划了。
汉武帝派两个驻守边疆的大将军调回中原,一边熟悉边疆的情况,一边考察他们的战斗能力。等到谋划好了战争计划,又对他们百分百放心之后。就又把他们调回去,作为攻打匈奴的前线将军。然后又以经商和朝贡为借口,诱引匈奴到马邑。没有料到,却被一个尉吏暴露了自己的情况和计划。这也没有打击他的信心,他继续向匈奴进军,经历了很多辛苦,终于占领了河套地区。拥有了河套地区,对于西汉来说,就算是一个很大的胜利了。因为这一块儿地方联通西域与中原,可以放牧,水草茂盛。拥有了河套地区,西汉就相当于拥有了一只锋利的矛,可以随时给匈奴致命一击。
因此,汉武帝和匈奴的战争就更加的精彩。汉武帝节节胜利,但是匈奴节节败退,西汉的大将军们都十分努力的保卫着自己的国家,努力开拓着西域地区。汉武帝最终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以断匈奴右臂”让匈奴无话可说。汉武帝的力量,让中国的地区,又扩大了一片,这是西汉时期的一次大胜利。
汉武帝时期,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西汉取得了胜利,因为他们坚持不懈的信心。和中原民族精佃的作战计划。
三、汉末时期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战争的原因
东汉时,气温相较于别的朝代还是暖期。前面得出过一个结论,在暖期时,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多发,而冷期时,则会相对的少一些。因此,东汉末年时,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依然在对峙之中。
到了东汉时期,汉代的力量也逐渐变弱,因此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战争也开始变多。根据一个统计表②来看:西汉时期,只爆发过46次战争,但是在东汉时期,却有102场战争。虽然战争爆发次数变多了,但是结果仍是农耕民族胜利的次数较多。这说明农耕民族的文化相较于游牧民族,还是更加的完善,更加富有抵抗力。而游牧民族的呢?他们更多的还是侵略性,但如果遇到一个比较难攻陷的地方,他们便束手无策了。
不过在东汉时期,匈奴的势力比较强,他们也一个个丰衣足食,而且十分需求中原民族的奢侈品,以来向别的贵族炫耀和转赐。这样一来,像中原民族掠夺便成为了最好的选择,于是,他们便频频侵犯东汉的边缘,东汉也无可奈何,那时的国力也打不过匈奴,于是东汉派出了使节出使西域,但是关系也并没有因此而好转。
而东汉的频频出使,也让匈奴感到了一丝慰籍,并且中原正值汉末农民大起义,国力空虚。打不过匈奴,那就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来换取和平。汉光武帝刘秀便每年向匈奴送金币和牛羊等财物,以来维持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
不过到了后期,北匈奴遭到一些南匈奴和鲜卑的攻击,渐渐的变的兵力空虚,于是他们向东汉求援,希望可以跟东汉的王族合亲。但是东汉开始不答应了,只是答应了和匈奴的外交关系,而并没有答应和亲。而随着东汉的国力逐渐强盛,北匈奴的国力逐渐变弱,东汉便开始了北伐匈奴的征程。
如果不是因为国力强盛的问题,东汉就不会一开始就跟匈奴示弱,也不会在北匈奴国力弱小的时候,趁虚而入。也不会挑起这次北伐战争,如果不是王莽篡位,也不会让东汉朝变得那么不堪一击。历史上的很多战争都富有巧合性,他们的原因都来源一个很微不足道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却改变了历史。
最后,东汉灭了匈奴。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又恢复到友好的地步。有丝绸之路,也可以互相通商。长达百年来的战争,终于也有了一个了解。
四、结论
汉朝时期农牧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战争为什么会爆发?这有很多的原因。在气候上有一定的阶段性,而且在政治上也有很多的关系,和两个民族的心理也有很大的关联。
这些是我的一些观点,也是很片面的一些论述,真正的历史,还是需要一些更加准确的数据的。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我也会更加努力地去探究。
—————————————————
①来自:《中国西汉至清代北方农牧民族战争及其与温度变化的关联》刘璐,苏筠,方修琦
②来自:《中国西汉至清代北方农牧民族战争及其与温度变化的关联》中统计表。刘璐,苏筠,方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