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人人都成了记者,“田野”成了战场。Diduan人口“搞事情”,高校学子心欢喜。一场大火不光让“他者”再次浮现眼前,更让具有社会学、人类学、新闻学等专业背景的砖家学子们内心窃喜。或许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妨大胆揣测一下。
进田野,看似关怀,实则“各怀鬼胎”、心照不宣。带上器材走马观花似的进入城中村,作出嘘寒问暖状加咬牙切齿状,毕竟诸位心里想着“浮在天上,我觉得老百姓是不会接受的。”借用一句台词,“端党国的碗砸党国的锅,这样做人你就从来没有内心愧疚过吗?”当然,演戏罢了。吃瓜群众如果当真,那只能too young too simple了。
“操,冻死老子了!”回到桌前,打开电脑,“素材”浮现眼前,“有了照片,有了“素材”,点上烟该想想如何“建构”了。对,现在就是流行这些“建构”“解构”之类的概念,不用这些概念,不套上各种理论,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人文社科专业的。思考一番,到底要不要价值中立?意淫一下写出来的东西会不会被网络封杀(当然,封杀也是炫耀的资本呢!)?管他呢,迎合群众接地气就好!
当你把一篇文采斐然抑或看似真情实感的文章贴在网络上的那一刻,“他者”就死了,“素材”就活了。你不再关注diduan人口到底如何(你也确实无能为力,有guoshi的心,无guoshi的命),你更关心你的素材能不能给你带来足够的点击量和转发量。俗话说,春宵一刻值千金,但吸粉或“好人”标签的诱惑力可比前者更甚。
“小崔,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接受采访调查吗?之前来过不少调查的,问完就走,把我们当成任务,任务完成了,我们就没价值了,根本没把我们当朋友!”这就是我之前接触的一位diduan人口的告白,也就是大家电脑里的“素材“。
说句不中听的,与强拆相比,“记者”更令人可恶,动机不纯就别谈“初心”,这年头,“情怀”最不值钱。
哈哈,炮轰“记者”,算不算吸粉?!对,大湿就是恶心“假大空”。
怀空大湿
201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