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本秘妙转化为教学内容:
一看有没有语用特征。
语文课的本体任务、独当之任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文本秘妙当中的语用征越明显,就越应该保留。
二看有没有文本个性。
所谓“文本个性”,就是文本的“这一个”,我有人无,人有我显。
三看有没有统领功能。
统领,就是从这个秘妙出发,能整体地把握文本的内涵,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四看有没有迁移价值。
“迁移价值”,就是孩子学会之后可以拿去用,用于自己的表达,用于自己的习作。
经过这样四次筛选,通过文本细读发现的《长城》十大文本秘妙,最后只剩下一条——结构上先写见闻,后写联想。
以此为教学出发点,设计教学,基本构想为:
(一)品读形象。
支点问题:默读一、二段
1.你看到了什么?看到这样的长城,作者引起了怎样的感情?
2.哪些字眼儿和语句露出这种感情?
(二)追思历史。
支点问题:
1.你想到了什么?你涌起了怎样的感情?
2.哪些字眼儿?哪些语句流露出这种感情?
3.感悟“见闻”和“联想”的逻辑联系:写长城,只写看到的,行吗?先写想到的,行吗?
(三)抒写英魂。
读一读:瞭望、射击、屯兵、堡垒、打仗,你会联想到什么?
写一写:站在长城上,扶着成排的垛子,望着高耸的城台,很自然的想起……(戍守边关的将士们……)
在这一环节,读写之间得到了有效互动,而支撑这一互动的正是文本秘妙中的语文核心价值:先写见闻,后写联想。
文本秘妙是对文本核心价值的发现和聚焦。王老师以《长城》学什么,告诫我们,语文教学要告别内容分析,因为这并不是语文的本体内容,不是语文的独当之任。语文真正要学的,是文本里面的内容是通过怎样的言语形式、通过怎样的言语意图表达出来的。这才是语文最大的秘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