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读书笔记(第二讲)

第二讲    语文教师如何发现文本秘妙

看到第二讲的题目,感觉很新颖独特,什么是文本秘密呢?王老师讲对文本解读而言,文本秘妙就像牛鼻子一样,是关键中的关键,是语文老师细读文本的武功秘籍。

什么是文本秘妙?

第一,从表达的角度来看,文本秘妙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本特征,也就是说大家都想得到,但就是写不出来,如果有人既然写出来了,他们的表达方法就是文本秘妙。

第二,从接受的角度来看,文本秘妙就是读者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的文字表现和存在。所谓的秘妙的玄妙之处在于,它既让你感觉熟悉,又让你感觉陌生,介于熟悉和陌生之间。

第三,从比较的角度来看,文本秘妙就是文本与众不同的特色与个性,是文本的“这一个”。

第四,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文本秘妙就是隐藏在话语背后的语言价值,它是语言的一种创新,有着独特的价值。

如何发现文本秘妙?

王崧舟老师以《长城》为例子,从十个方面来解读文本秘妙:

1.结构

《长城》文本到底蕴藏了哪些秘密呢?我们可以通过文本细读来发现,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一部分是见闻,另一部分是联想,两部分的内容,无论是篇幅还是字数,其实都差不多,如果中间拦腰一截,两者也基本可以重合。

2.章法

《长城》第二秘妙体现在这篇文章的章法上,如果说结构是静态的章法,那么章法就是动态的结构,这个文本的章法正好符合了传统意义上做文章的基本套路,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起、承、转、合。

第一段是所谓的“起”,就是把话题抛出来,开个头,作者通过这个方式告诉我们,他接下去要写什么。第二段是“承”,就是承接,接着往下说。第三段是“转”,就是转换,改变了方向,有前面两段写长城的结构,然后转向写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第四段是“合”,就是总结、提升,对文章之前的所写内容做一个概括,把文章的主旨和精神点出来。

3.语言。

《长城》的语言也有它的秘妙,主要是:平实、精确。

4.基调。

《长城》的基调是什么?是凝重、内敛。长城作为一个巨大的历史遗存,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感召力,穿透力和震撼力,作者只要平时的把它平实陈述出来,就足以打动每一个和他相遇的人。

5.顺序。

《长城》的表达顺序是先写见闻,后写联想,表面上看,作者选择了从远到近的写作顺序,而事实上,选择的是一种表达的效果,就是大气磅礴,震撼人心。在写联想时,是按照从当下、现在到古代,有现实回到历史。

6.句法。

第六大秘妙是说明方法。文章中用了很多种说明方法,比较典型的是数据说明和还原比较。如“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这句话就是典型的还原比较。

7.长城。

这篇文章的第七大秘妙就是长城这两个字,重点是在于长,这么长的城,世界其他地方是没有的,这是她的秘妙。长城之长,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也是一个时间的概念。

8.奇迹。

成城既是神奇的,又是真实的,从外观上看,长城的气魄是如此雄伟,长城的构造精巧,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9.图腾。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我们先民智慧的创造,长城同样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凝聚人心的一个文化图腾,沉淀为一种历史文化的遗产。

10.主题。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怀古,是睹物思人。要从古人修筑长城的精神当中汲取一种力量,以便更好地指导当下,服务当下,建设当下。

如何将文本秘妙转化为教学内容?

看有没有语用特征?

看有没有文本个性?

看有没有统领功能?

看有没有迁移价值?

王崧舟老师对于这一章的分析非常细致,但是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很多内容都会想不到的。如这些文本秘妙没有迁移的价值,就不必转化为教学内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