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语文教师如何处理课堂节奏?(73-100页)
课堂节奏很少被我们以前的语文老师关注,其实在课堂上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恰恰是节奏本身,对课堂教学来说,戒子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劳动,其基本形态,就是通过动静,张弛、疏密、收放等多种节奏的和谐对比和转化,使课堂教学充满强烈而持续的影响力。
好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但可以优化教学艺术,增强教学美感,而且能够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和境界。
课堂节奏是课堂内各种要素的对立,统一,处理课堂教学节奏,需要我们选择相对应的策略,具体策略有:
1.动静相生。
一堂课的基本形态,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动态,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耳中的讨论师生之间的提问对话评价引导点拨,都是动态的表现。一种是静态,每个孩子独立的阅读,独立的思考,是静态的表现。
好的课堂节奏一定是动静相生的,理想的课堂节奏应该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生,并相互对立、转化、提升。
王老师以《慈母情深》为例,课堂上安排5次静态学习,让学生在静态中思考感受体验。
2.收放有序。
一堂语文课应该围绕文本的内容展开,指向学习目标,防止各种噪音和各种干扰出现,这叫“收”,但是如果都是“收”,这堂课,就会显得比较机械呆板,所以有时候还是需要“放”,放中有收,收中有放,收放自如,这样的课才是好的课。
例如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可问他高潮搐阿曼达的父亲,把阿曼达和伙伴们都救了出来,此时设计了很精彩的“放”。设计了三种结局:
第一种结局,父亲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伴,对这个结局你们怎么看?
第二种结局,父亲在废墟中挖掘38个小时,但是最终找到的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假如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你怎么看待这位父亲呢?
第三种结局,父亲在救儿子的途中,不但没有救出儿子,连自己也被坍塌的房子压死了,这样的结局,你们怎么看?
这三个不同的结局,就让课堂节奏有了收放有序的效果,这样的课更具有吸引力,更能够打动学生们的心。
3.曲直相映。
所谓的直就是教学线索顺应文本的内容线索,所谓的曲就是教学线索不一定顺应文本的内容,线索有变化。一堂课如果处理好了曲和直,那么就能够相互帮衬,相互升华。
王老师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子,说说是如何怎么设计“曲”的节奏。
(1)变序之“曲”。一般来说,在教学文本时,都是按照自然段的顺序来教的,王老师,在教这篇课文时,首先教学第一自然段,抓住两个“不可估量”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毁灭损失之巨大。然后跳跃到最后一个自然段,抓住“化成灰烬”来想象还有什么可能化成灰烬了?目的是想营造出一种悲怆而压抑的课堂氛围,这样变序处理效果会更好。
(2)猜想之“曲”。课文在写圆明园的景观和建筑的时候,总共出现了六个“有”字句,据圆明园还有什么呢?让学生大胆的猜想,还可以用多少个“有”来表达呢?他们对圆明园建筑的恢宏大气,就会有更加切实的感受和理解。
(3)拓展之“曲”。在学生读完了第2—4自然段之后,又为学生补充了一份阅读材料,通过阅读这份补充材料,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和感受就更加深入了。
(4)升华之“曲”。在课文的结尾,王老师为学生设想并拟写纪念圆明园的碑文,因为圆明园已被英法联军烧毁,剩下的只是断垣残壁,所以要为圆明园立一个纪念碑,上面要写碑文,你会怎么写呢?
4.起伏有致。
“起”是兴趣盎然,情绪波动,甚至有高潮。“伏”则是比较平静,平淡,平缓,其实好的课堂节奏就应该是起起伏伏,错落有致的。比如《荷花》一课,那让学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有的老师这样来设计一首小诗,“一池荷叶,挨挨挤挤,一个花骨朵,饱胀得快要破裂,一阵风吹来,嫩黄的小莲蓬翩翩起舞,啊!多美的姿势。”这样把文中出现的八个词语全部概括在内,可谓一石数鸟,一箭双雕。
5.点面相成。
课的节奏,有的时候可以看成一个点,有的时候又可以看成一个面,点中有面,面中有点,点面相成,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节奏。
6.张弛有度。
“张”就是紧张,“弛”就是松弛,好的课堂节奏,一定是张弛有度的。
比如课例《麦哨》,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三幅图“湖畔割草图”、“土坡玩耍图”、“草地采针图”,整合在一起就是乡村儿童率性自由,田园牧歌般的生活,他们童年的无限乐趣,就是通过这三幅图呈现出来的。
另外,课堂教学的节奏应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就是语言的节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语言如果没有起落,没有张弛,那么就像催眠曲,老师教学语言要与学生的心理节奏向往和,同时还应该以情感的变化为基础。
课堂节奏也是一种天地之道,生命之道,合乎节奏的课堂教学,忙而不乱,闲而不散,在张弛有度中尽享学习的乐趣和生机,达到“人课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