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来这里写字了。外事繁多,内心嘈杂,竟舍不得留出半日闲暇来与文字作伴。偶尔会跟朋友提起,自己以前喜欢写作。殊不知,所谓喜欢,不过是在五六年的时间里写下了十来篇不咸不淡的文字,而那个向朋友吹嘘的、所谓用文字构筑的世外桃源,也不过是脑子里诸多的幻想之一。此刻,对着屏幕,亮着台灯,听着房间外头洗衣机刺耳的脱水声,感觉是应该来写点什么了。只是许久不动笔,虽有许多思绪,终难集结成完整的一篇,索性把近来随手记录的琐事写下来吧,也算是自己回归文字的开始。
1.
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外卖员装束的小哥在热情地向过路人推销羊奶。他笑容很好,可我却觉得心酸。想起很久以前,家里条件不好的时候,阿妈会用自行车拉着一大箱煮熟的粽子,到学校门口去卖给哪些馋嘴的孩子。阿妈说,生意很好,不一会儿就能卖完。那是我也天真,以为只要阿妈继续做下去,日子就会慢慢地好起来。
2.
晚上十点半回到家,瘫在沙发上,嚼着刚从小食店里买来的鸡蛋灌饼,竟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原来当工作经常性地占据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时,片刻的憩息和放纵,都会显得无比珍贵。念书的时候,学得累了、不想学了,可以窝在寝室里无拘无束地看电影、打游戏,工作以后,却只能变着法儿忙中偷闲了。
3.
终于去花店买了一株百合回家。网购的花瓶隔天就送到了,可惜有点大,百合插上去后整体显得不太协调。不过问题不大。特意把花瓶摆到了沙发旁的小桌上,然后手里捧一本《围城》,蜷在沙发上,慵懒地翻阅着一页页的文字。花香不时飘来,生活似乎变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
4.
群里聊天,发现很多时候大家都只顾着说自己的事,却鲜有人来回应另一个人的话。想起《圣经》上有节经文,“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想来作者已经洞悉了人们长于表达而短于聆听的天性,是以写下这样的教导。我想到的是,找你聊天解闷的朋友可能会有不少,但那些乐意听你说话的朋友,却需要格外地珍惜。
5.
下午想去趟A市的,最早的船票是2点50。2点起来,2点15出门,赶到码头的时候被告知已经不能登船了。下一班船是2个小时后。犹豫再三,终于放弃。回到家差不多是4点了,想着如果赶上了船,此时应该已经上岸。只是心里却也没有多大的失落,大概是身体疲惫,觉得不去倒也好。又或者是因为那里已无故友,即使去了也只是看看旧时风景,不去也罢。
6.
厌倦了市区的高楼林立,傍晚踱至一处弥漫着小镇气息的街区,觉着无比惊喜。都市里标配的时髦,在这里似乎都不见了踪影。特地走进一家并不洋气的华莱士,点了餐,找个靠窗的位子坐下。看着外头不再行色匆匆的路人,听着年轻服务员的吆喝,我不自觉地笑了起来。似乎这才是生活。
7.
午后,躺在床上,听着不熟悉的粤语歌,像是回到了外婆的小屋——失明的阿舅摩挲着深蓝色的旧式收音机,外放着电台随机播放的歌曲;身体尚还健硕的阿婆坐在小木凳上,就着红色塑料盆里的淘米水耐心地摘菜;而我还小,蹲在地上,手里拿根竹篾,专心地拍打着地上的苍蝇。可如今,虽然阿舅还在,阿婆却已走了快三年了。
8.
来这里三个半月了,常常会感到孤独。譬如今天在家煲好了汤,却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喝。偌大的屋子里,孤独感阵阵袭来。还有,今天除了微信,好像还没跟人说过话(在药房里抓药时跟店员的对话应该不算吧)。曾经勉励自己,如果不能独自面对孤独,怕是也不能分担他人的苦楚。可是,真的不好受啊。
上面这些片段并无时间先后顺序,自己也懒得整理出个前因后果来。那就先写着这么多吧,打算以后每个周末都抽点时间出来写写字,不知能否做到。看了下自己的主页,原本的十多位粉丝都还在,只是时过境迁,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在用着简书。我猜大概跟我一样,很久没有来了吧,其实就连简书本身也早已不是我刚来时的模样了。不知道我们的一生,是不是注定要去历经这种种看似无关紧要却又偏偏勾起往日回忆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