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发了一条朋友圈:
六一来了:我问儿子想吃什么,儿子说要吃好吃的; 我问儿子想吃什么好吃的,儿子说西红柿;我又问儿子想到哪里去耍 ,儿子说要到很好耍的地方; 我问儿子哪个好耍的地方 ,儿子说幼儿园跑道...…我当时笑了 ,后来心酸了……
虽然当时我写的评论是:孩子的世界真简单!
但我懂她的意思,她的心酸是一种内疚……
她平时上班虽然不算太忙,但自己带孩子的时候并不多。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住一起,经常看到爷爷奶奶带孩子在小区玩,却很少看见妈妈爸爸的身影。有一次我还被她教育了一通:“你咋那么瓜?又要上班又要带娃,把自己累死所?你们家宝宝的爷爷奶奶那么年轻,不用白不用!”
所以孩子现在的眼界只有那么大,你也别心疼······
我知道很多当儿媳妇的都会这么想,是哈,生娃也是我,养娃也是我,娃还不跟我姓,所以你们一家人都欠我的!
网上也有很多类似的段子,叫唤女人辛苦的,批判男人不负责任的,感觉生个娃全世界都欠了自己,各种高频率转发……
我就不明白了,早知如此,那时双腿紧闭,拒不合作,不就什么事都没了。
所以特别欣赏一个好朋友说的,娃是我想要的,再累我都该。爸爸不给力,我就把自己当成单亲妈妈,总之我要对自己的孩子负责。
这,才是一个成年人说的话。自己的选择,跪着、哭着、爬着,总之路得自己走下去。
我儿子现在5岁了,有时还会撒娇要我抱他,对于这种要求,我从不拒绝(除非那天穿着恨天高)。
我知道他是在表达亲密的渴望,是一种爱的诉求,还有多久他就再也不会提这种要求了呢?
他越长大,亲密的机会越少,而我爹妈永远也悟不透这点,要么批评儿子娇气,要么搬出人家的孩子做比较。
凡是这个时候我就会告诉他们,要想今后孩子听你的,现在就要学会付出;别等长大了,才来头疼他的叛逆。
认识一个孩子,行为习惯不好,坐不住,嘴巴不是在吃东西就是在讲话,一直不会闲着,小动作也多,特别喜欢啃手指甲,只要一和大人说话,手就放到嘴里。他的手指甲秃到只剩一半,人家的指甲长过肉,他是被啃得透着血丝的肉包着半个指甲。
他的妈妈,如果不是别人告诉我,我都不敢相信他们之间有血缘关系。
打扮得光鲜亮丽,涂着漂亮的指甲油,虽然家庭境况不算太好,但是没关系啊,面子要绷足!
唯独不能谈娃儿,一张口就是抱怨自己的前夫没有管娃娃。听说他的前夫已经到了见她在前面立刻绕道走的地步,活像老鼠见了猫。可想而知,这个孩子该是有多焦虑!自己的妈妈随时随地无时不刻攻击亲生父亲,他根本无法建立认同感,孩子的内心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几乎要把自己吞噬。
这种抱怨更导致她对孩子知之甚少,抛开孩子内心的煎熬,她甚至连最明显的啃指甲的动作都没发现,这该是漠视到了什么地步!
在她的心里,只有埋怨丈夫的失职,却从不检讨自己的乏爱。
她的抱怨是一种逃避……
家庭教育和心理专家都指出,孩子0到12岁,尤其0到6岁之间是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不应与孩子分离,不要以任何借口和孩子两地分居,或者放在身边也置之不理。能否跟父母尤其母亲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关乎孩子一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建立。教育专家公认的一点是,孩子0到6岁跟父母相处一分钟,顶得上之后跟父母一年——所以,请别说那种“孩子还小,谁陪都一样”的蠢话了好么?
第一次当选总统时,奥巴马说竞选中有一件事他很自豪,在长达21个月的选战中,他没有错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米歇尔演讲说,做总统的丈夫,至今仍每晚和女儿一起吃晚餐,耐心回答她们的问题,为她们在学校交朋友的事儿出谋划策。想想身边那些天天嚷着没时间陪孩子的父亲,比奥巴马忙很多吗?
陪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穷爸爸、富爸爸》一书里有句话:“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
陪伴是相互的,滋养是相互的,给予是相互的。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我们作为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