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启功先生在琉璃厂的庆云堂见到一本旧拓《玄秘塔碑》,就买了回来。原帖是粘贴本,由于受过潮,有的地方已经发霉,他便亲自用手把拓本捂湿、再慢慢揭开,又花了几天时间把揭下的拓片重新粘贴在新的纸上,装订成册,然后题写书签,名为《柳公权书僧端甫塔铭》。原帖有缺失的字,他又找了《唐文粹》对照原文把字补上,校正过程中还对《唐文粹》的疑问之处做了考证,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批注在贴上。由此可见先生对待学问之事,是何等的认真敬畏!
启功得到这本贴后经常临写,对临写的情况有所感慨则记录在贴上。1974年他在贴上注有:“余获此帖,临写最勤,十载以来已有十余本,平生学业无进,渐老自励,庶以补过。”1995年又补充记有“今距此册时已三十周岁,目力渐衰,小于此字,则需用眼镜矣,1995年9月7日临一本毕,余八十岁后所临第一通。”从上述记载看,启功所临《玄秘塔帖》至少有十一本,但现在家中一本临写的墨迹也没有,早已都被朋友索走,散落在收藏者的手中了。
2004年春的一天,一位喜欢启体的青年朋友,在潘家园旧货市场闲逛,于书摊上见到了启功临写的《玄秘塔碑》的复印本,认真地翻到最后落款:“1965年得明拓此碑,日益临之,至今已第五本矣,一九七二年夏启功记。”虽是复印本,但是字迹清晰完整,不失先生风格。这个青年喜出望外地询价,摊主只要他20元,他如获至宝,立即买了下来,并拿到北师大请先生过目,当时已在病中的启功看过后,确认是自己墨迹的复印本。原件送给谁了,启功早已经忘记。征得该青年同意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把它收入《启功丛帖临写辑》中,尚未及出版,启功已仙逝,这部书于2005年9月启功百日祭时出版。
这个临写本出版不久后,一位女士说:所印启先生临写之《玄秘塔碑》,是用复印件做底本的,她那里有原件。因其要价过高,终未成交。后来,一位加拿大朋友出资买了下来。他说:“我就是喜欢启先生的字,买下来我也不拿出去,而保存在北京。如果师大要举办启功先生的书法展,我愿拿出来让更是多的人看到启功先生的真迹。”他还热情建议出版社用他保存的真迹,重新拍照制版,使出版物更加逼真。
【感悟】怎样临帖?
1、临帖 “像不像” 问题
“或问临帖苦不似,奈何?告之曰:永不能似,且无人能似之。即有似之,亦只是略似,貌似,局部似,而非真拟。苟临之即得真似,则法律必不以签押为依据矣。”
启功认为临帖没有必要追求所谓的“像”,正如他的临作一样,取柳体骨力与自身笔力结合,观之必认为是习柳书,但又有很强的个人特点,取法为我所用,习古而不泥古,这才是临古的意义吧。
2、个人风格形成的条件
启功先生论书,有这样一段话:“学书所以宜临古碑帖,而不宜但学时人者,以碑帖距我远。古代纸笔,及其运用之法,具有不同。学之不能及也,乃各有自家设法了事处,于此遂成另一面目。名家之书,皆古人妙处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耳。”
尤其最后一句总结“名家之书,皆古人妙处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耳”,极有有见地。
启功先生临《玄秘塔碑》时,把一些用笔简化了,各种强调装饰性的笔法去掉。比如起笔收笔,钩挑转折,捺脚等等。
1975年,启功在给徐利明的信中说:“写帖要抓结构,这是主要的。每笔什么姿势,如颜字捺笔有个杈,褚字下笔有个弯,等等,最易迷住眼睛,使人把注意力放在这里,丢失了他的主要矛盾。如果结构对了,点画的姿态即使全都删去,人家也会说像某家,似某贴。”
对比启功先生本人所谓“大字报体”,也就是启功晚年定型后的字体,和这本《启功临玄秘塔》非常接近的。“启体”就是在数十年临摹《玄秘塔碑》的基础上,参以其他书家笔法,并糅合启功先生本人的特点,最后形成的。
《玄秘塔》里有一句话:“趣真则滞,涉俗则流”,启功先生一而再再而三书之,并说“惟此八字通于书道”。这八个字用来说明这本《启功临玄秘塔》正合适。我们从启功先生临摹《玄秘塔碑》,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先生的临本是最不像的《玄秘塔》,单却是极具神韵的《玄秘塔》。
▼启功先生临《玄秘塔碑》全本高清大图欣赏
认真阅读欣赏启功先生《玄秘塔碑》临本,我们越来越被先生所说之临帖要义所折服!所谓人美在骨在神,其实也是这个道理,皮囊再美,只是一堆赘肉,若无神,则废矣。那些遗落民间的美女,毕竟村姑而已,缺乏文化之美,缺乏神韵,故美之为美,究竟难近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