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我们讲座的是周孙铭教授 Prof. Chew Soon Beng ,经济学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经济系教授,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副院长,他给我们带来的是《新加坡教育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
周教授对于新加坡的经济社会真是信手拈来,头头是道,如数家珍,把新加坡的经济社会讲得明白透切,不时诙谐几句,让我们开怀一笑,又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新加坡的教育与经济社会的高度契合的几点。
一、先有教育保障,才有住房保障。新加坡从小学开始到高中的教育分流制度,把学生根据综合的评价手段分流到不同的学校,而不同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收入也是分层设置的。据新加坡2017年毕业生就业调查来看,本地的三所知名大学(国大、南大、新大)毕业生就业情况非常好,一参加工作就能拿到3400新币月薪,而且提薪也非常快,因为他们是国家的精英。
新加坡是率先在全世界实现“居者有其屋”的国家,政府会根据家庭的平均年收入来补助家庭来买政府组屋。比如,家庭平均年收入为3万,政府就补贴11.2万元,这个家庭就可以花18.2万新币买三房一厅的组屋。但这个“有其屋”也是有经济基础决定的,据统计,每个人毕业的学校与收入密不可分。中小学毕业的家庭月收入约1000新币,你就可以通过政府津贴买到二房的组屋;职业学院毕业的家庭月收入约2000新币,可以买到三房的组屋;理工学院毕业的家庭月收入约4000新币,可以买到四房的组屋;大学毕业的家庭月收入约6000新币以上,就可以买到五房组屋,还可以买贵的多的私房。由此来看,新加坡学生的毕业文凭高低就是决定着就业工作待遇的高低。可见,新加坡学生学习的竞争有多激烈,压力有多大,因为你的学业成绩好坏直接关系到你居住的房子的大小。在新加坡有3%的低收入家庭,79%的中产阶级,18%的精英阶层,在精英治国理念下的新加坡公务员的待遇是最高的,老师也是公务员,都属于精英阶层。
二、终身学习,培训有补助。新加坡为了不断增加人们的就业机会,提倡人们不断学习技能,政府定期分发培训补助金,金额不设使用期限,能获得补助的公民会接到当局的通知。到2016年第一季,满28岁的公民能获得每年500新币的补助,一直到老。
据新加坡精深局报告,2016年共有41.8万人报读了95万个获当局津贴的培训课程,比前年多出约10%。新加坡精深技能发展局(Skills Future Singapore,简称精深局),隶属于教育部。报告也指出,去年最受欢迎的培训课程涵盖资讯与通讯、服务业和教育培训三大领域。在津贴培训课程的金额方面,教育部和精深局在去年财政年拨出了4亿5800万元,比前年多了约20%。
其中,约九成用于津贴当局根据新加坡经济需求而选定的培训课程,其余的4200万元则用于供给国人的技能创前程培训补助,比2015财政年的700万元高出约五倍。看来,新加坡人还是挺幸福的,政府会给你机会培训,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提升自己的技术技能,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但如果不参加培训,这笔钱就不能领取,自动消失了。
三、“就业奖励”帮助低收入工人。新加坡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不是一个福利国家,在新加坡没有免费的午餐。即使你退休了,国家也不会为你买单。你的退休金是你自己工作30年积累下来的,政府帮你保管的公积金除去住房、医疗之外的养老户头经费。55岁退休之后,把你30年积累的养老金按月支出,所以,特别是低收入家庭,退休之后的退休金较少,如果年轻时没有积蓄的话,就不得不外出打工维持生计。这个时候,新加坡政府就通过“就业奖励”来帮助这些60岁高龄的低收入工人。
所以,在新加坡超过40%的65-69岁的老人,和超过66%的55-64岁的老人仍然在工作。而70岁以上,也有大概40,400的人依旧在工作。大部分老人的职业都是清洁工、劳动者、机械操作员工、服务和销售员等。在我们的政府公租房里就有两位1949年出生的华人爷爷,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出来打扫卫生。只有工作了,政府才会有奖励,不工作,一分也没有。据我了解他们每月工资1000新币,按照周教授的说法,一元奖励三毛的话,他们每月应该可以拿到300奖励,那么,月收入会有1300新币。所以,我们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餐厅里看到一位白发苍苍行动不便的85岁的老奶奶在收拾盘子,当时我们感觉很是心酸,听了周教授的政策解读,心里才略感安慰,这是她在赚外快呢。
抛开对此现象的不忍心,我们来理智的分析看看背后的原因吧。为了维持新加坡人舒适的生活,它必须维持竞争力、生产力、和对外资的吸引力。新加坡人自己的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2无法提高。但是重点是企业不能没有员工运作,没有员工,怎么赚钱来推动经济发展维持生活水平呢?
或许新加坡曾经想过多引进外劳,但外劳来的太多又会引起民怨。 新加坡除了在自动化科技这方面赶紧创新之外,就只能利用所有有效的人力资源比如老人和女人了。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都不能放过,只要会动会走还活着的人就必须工作,这就是所说的“活到老,做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