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窗前,凝望楼宇间浑浊的灰白;行在路上,呼吸肮脏空气中的污浊;在这钢筋水泥铸就的城市里,似乎丧失了听觉、嗅觉和视觉。忍受着人类文明现代化行进的滚滚车轮下造就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向往清澈的蓝天,清新的空气。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转型期的社会、经济乃至个人的不确定性因素与焦虑的社会心理,带来的除了自然环境的破坏,还有被挤压的精神空间,剥夺着人们真正的快乐。很少再听到有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充斥耳边的尽是痛苦、烦恼和抱怨。
在发展飞速,已经变得相当复杂的人类社会中,人们期盼赶走疲惫和伤痛,身心灵相关的书籍、培训、讲座和产品也不断涌现。大二的时候,在朋友强烈的推荐下看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了解了书中关于“所有外在事物都是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的阐述。切断受苦的根源,那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对外面的世界里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盲目地攀附和追求。回归内在,联结身体,臣服情绪,检视思想,觉察不真实的身份认同,进而探寻真我,实现当下的爱、喜悦、和平。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水知道答案》中的波动理论,立足“一切都是能量的振动”来说明我们内在的投射创造了自己的世界。通俗点说,就是“当你对世界微笑的时候,世界也会对你微笑。”
总体来说,《遇见未知的自己》比较唯心,从个体出生起所拥有的细胞记忆、童年经历来探寻个体潜意识中的人生模式。而《水知道答案》则用更直观的科学实验,为读者还原了一个充斥着波动和能量的肉眼所及之外的世界,追溯和探讨人类的起源,了解宇宙、大自然,乃至生命的全部,道出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界。
人的身体百分之七十是由水构成的,从物质的角度来看,以“人就是水”为前提,想要健康而幸福地度过一生,只要让占到人体百分之七十的水干净就可以了。
世间万物,包括人体,都是由无数个“电子围绕着原子核不停转动”的原子构成的,能量的振动产生的波动无处不在,而水对万物发出的波动都非常敏感,能将它们如实地复制下来。
作者在研究水结晶的试验中发现,当看到象征美好的词汇、听到美妙的音乐,水都会形成美丽而绚烂的结晶,尤其是看到“爱与感谢”几个字的水形成的结晶,形态异常完美。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以路易斯·弗兰克博士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水来自宇宙”的理论。那么,水在历经了漫长的旅途到达地球,承载信息,融入元素,诞生生命,历经亿万年的循环成为组成人体的一部分。人类的身体就是小宇宙,如果能够与无限扩展的宇宙成为一体,就可以在生活中感觉到流动于宇宙间的无限能量。
远古时代的人类,遵从宇宙的信息,汲取大自然的智慧,模拟万物的声音,诞生了语言,创造了人类文明。地域之间的差别造就了不同的语言,却承载同样的信息,而水拥有生命最初始的记忆,水结晶的形态是对万物的真实映射。
而现代的人类,却疏远自然,把自己禁锢在钢筋水泥之中,狂妄地想要对抗自然的力量,改变世界。科技的发达和进步展示出人类进化地越发聪明,却远不及古人的智慧,反而显得如此愚笨。当对物质、权利、金钱的追求主宰人的意识,这种无止境的欲望,对世界来说,是一种毁灭型的波动,在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在加速人类自身的灭亡。为何得不到真正的快乐?那是人类自己造成的。
在这样的时代下,我们感受着自身的疲惫和痛苦,找寻不到出口。而更加有悲悯之心的人,对他人的痛苦也能感同身受,在帮助和给他人带去善意的同时,自身也过获得了被帮助者反馈的感谢,这种波动的共鸣所带来的能量让彼此感受到美好的力量。那些致力于全人类事业的人,内心是无比丰盈、喜悦、和平的吧。
美好的世界不需要没有人性的科学,没有个性的知识。科学不应该是用技术改变世界,而是探索世界,离真理更进一步,在为解开宇宙的奥秘而惊叹的同时,对其充满敬畏。人不是利用自身的能力和知识去获取权利之类缥缈的虚无,迷失在没有止境的欲望世界里,而是探寻自我,回归本真,敬畏生命。
心怀“爱与感谢”,找回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