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他人前,先看到自己的局限性
01
我们都会戴着用自己的过往经历或是理念做的有色眼镜去评价他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其实应该有下一句话,这种最高智力是人类无法达到的。
每个人都是自己过往经历的集合。我们过去所经受的教育,生活的环境,对挫折的反思都化为了一幅我们摘不下去的眼镜,我们只能通过这副眼镜去观察世界。但可怕的不是眼镜的存在,可怕的事我们早已对其习惯,以为自己能看到真实的世界。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苏格拉底说过,知道自己的无知是知识之源。同样,知道自己的偏见是去除偏见之始。
全红婵赢得跳水冠军之后,家庭背景被人挖了出来。然后,全红婵辛苦养育六个孩子的父亲就遭到了网暴:抽烟被指浪费,送女儿练跳水被指重男轻女,更是被恶意揣测马上就要“吸血”。这不过是“你想看到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一群极端,偏执,挑动性别对立的田园女拳,看到的就是一个极端的世界。等到有一天世界在这群人眼中正常了,反倒是噩梦的开始。
也许这个例子过于极端,但当田园女拳在错误的路上走了九十步的时候,我们每个人也许都有走了十步的可能。错误无法避免,但知道自己有所偏见却是更加公正的开始。
02
用标签代替思考,用单一眼光看问题。
偏见是让你不能正确的思考,而标签却会吞噬你思考的能力。因为思考就是承认变化,探索变化,理解事物的复杂性,而标签却促使你从单一维度去考虑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是极其复杂的个体,正义与邪恶、冷漠与善良,情绪与理智在我们身上共存;我们也许在一些方面学识渊博、所知甚多,但在另一领域可能头脑简单的像个弱智;我们可能对某些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潸然泪下,但对另一些人的痛苦冷漠相待,无动于衷。
妄想用简单的一个标签概括复杂的人性,概括错综复杂的世界,这是一个简单到幼稚的想法。
三国之时,吴将吕蒙不喜读书,后来孙权劝吕蒙多读一下《孙子》,《六韬》这些兵略之书。吕蒙后来手不释卷,积累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在鲁肃问计于他时引经据典说的头头是道。鲁肃大为惊讶,说你已不是昔日的那个吴下阿蒙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同学,上学的时候放到人堆里都看不见,活的像个“透明人”,但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再相见的时候人家却已经变得成功而富有魅力,与当初浑然不同。
《易经》说潜龙勿用,《道德经》说和光同尘。龙已潜,光已和,不通变化的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平庸的外在标签,唯有超越标签才能达到“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境界。
标签在别人贴给你的时候叫标签,当你自己贴给自己的时候叫人设。现在许多粉丝都把自己的偶像当做完美无缺的神去崇拜,而许多公众人物也顺势打造自己十全十美的人设。他们双方好像共同生活在一个谎言里,粉丝相信自己的偶像能像庙里的那些泥胎木瓦一样不食人间烟火、不犯人间嗔恶,一些偶像也真的相信自己如粉丝吹捧的那般无所不能。但假不能成真,当神话破灭之后只能留下一地鸡毛……
03
我们能看到他人眼中的刺,却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
我们常常用貌似客观的言语来表达着主观的内容,我们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却很善于从他人身上找问题。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想做,我们会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一点休息的时间都不给我留”,我们前面的那辆车开的速度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我们会想“跟个乌龟似的,怎么开的这么慢?”,今天没赶上公交车,我们都会有这种想法:“这辆车是不是在针对我呀,怎么来的这么早!”,但是如果我们来早了一点,就会嫌公交车来的太慢。
我们远比自己想象得更加双标。
问一个小问题,假设你在给员工发工资的时候,不小心给多了,员工已经发现,但却什么都没有说,默默的拿走了这笔钱,你认为这个员工可以算是诚实吗?有人做过这个实验,只有20%的人将多拿的钱还回来,并且最终大部分人还认为自己是诚实的。
古人说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真相却是:我们常常对自己太过宽容,对他人太过严苛。
End
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曲士不可语道。庄子表面上讲的是井蛙,夏虫与曲士,但实际上说的还是人类。我们永远都只能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我们的知识只能是有限的,我们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分辨真假,这是我们永远都存在的局限。
所以归根到底,三条其实是一条:永远对评价别人心存敬畏,不要认为自己说的便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