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老家生活已经有几个月。
自从12岁那年,爸爸将我送到城里读初中,已经有整整20年的时间在外生活,老家似乎从那时起变成了临时的港湾,每一次只能做短暂的停留。
回忆起儿时的生活,最早的记忆里包含家里最早的大门。那是一对儿用不知具体木料的木条钉成的镂空面板,放到现在估计没有人会将其和大门联系在一起。只要有点力气的人都可以将其一脚踹倒。
那时的村子透露着最原始的乡村风貌,由生土夯筑而成的围墙多不胜数,而我家那由青砖筑起的四间瓦房已经是村里排名前几的豪宅。
已经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村子里陆续盖上了水泥平房。经过多年发展,原来的落后小村已经变换了原来的样子,只有为数不多的东西保留了原来的痕迹。奶奶现在居住的青砖小院便是其中之一,只是经过多次改建,原来的那对儿木条大门早已不见了踪迹。
年前由于多种原因,我和新婚的太太一起回到了老家,至今已有数月,时隔20年,终于又过上了乡村生活。
如此长的时间跨度,村子的改变很难用语言描述的清楚,但和日新月异的外界相比,这里依旧有一种与世隔绝之感。
村子的改变很多,但大多是生活方式的变化。大概在我上高中时起,村子似乎停止了生长,大概也是从那时起,生活条件好一些的人家陆续搬到了城里去住。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的人并没有变多,反而有着减少的趋势。
有钱人家陆续搬离,条件一般的人家只为生活奔波,这样便导致村里的建筑两层的水泥小楼便是顶峰,十分漂亮的农村自建房是一栋也没有的。
随着多年前网络进入千家万户,现如今快递,网购也进入了村子里的寻常百姓家。离开了大城市,生活成本急剧下降,吃饭成了最主要的花费。
村子相对闭塞,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学校,有了孩子的年轻人为了孩子上学方便大多去了别处,年轻人大量流失致使村子失去了活力,原本热闹的街道再也看不到几个人。我成了其中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之一。
过年前,家里花费极少的钱买了一辆二手小汽车作为代步工具。元宵节过后,各家回归正常的生活,原本拥挤的乡村街道变得极为空旷。代步小车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虽然春天很快到来,但一股秋风萧瑟的感觉油然而生。
大概十几年前开始,一直有村子搬迁的传言流出,这也是很多人不再修建房屋的主要原因。现今传言终于被证实,村子搬迁已成定局,唯一不确定的就只有时间问题。
我曾在好奇的时候查过村子的历史,相传在明朝初期,一位薛姓官员来此当官,他的两个孩子前来寻父,在此相会,后定居于此,始建此村。若传言属真,那么这个村子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存在数百年的老村现如今已经临近生命的终点,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毁掉了历史。我走在萧瑟的街道上,看着逐渐老去的村子,心中有着万般的不舍。
有时我会想,我在这个时间点回来,是否是冥冥之中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陪伴生养自己的村庄最后一程。
若真是如此,那便是我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