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大了,快上小学了,没有办法自己单独睡,和大人一个房间又相互影响睡眠质量,
去上厕所,如果是黑着的,需要大人陪着走过去,
对这种情况,你是怎么处理的呢,
讲道理?
这个世界上鬼是不存在的,怪物是不存在的。
戴高帽子?
你是最勇敢的勇士了,前进吧!
批评,打压?
你怎么这么胆小啊,这有什么好怕的。
其实,对于黑夜,大部分的孩子,哪怕是大人,都对它有着或多或少的畏惧,
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过程。现在的你,很容易清楚区分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实的,但是一个2-12岁的孩子并不完全具备这种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但往往又容易将脑海中幻想出来的事物,或者从书本上电视上看到的事物,如妖怪啊,怪兽啊,当做一种切实存在的威胁。这是行为主义对小孩子“怕黑”起源的内部原因的分析。
而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孩子怕黑源于分离焦虑,他以为自己睡着了,就会掉进沉沉的黑夜里,就意味着和亲密抚养人分离了。
也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白天累积了各种压力,却没有办法得到表达,就容易压抑到潜意识里,变成了想象中的怪兽,同时潜意识里的攻击性让他恐惧,害怕受到相应的报复和惩罚,所以恐惧就产生了。
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对于“怕黑”也有专门的论述:
“人和动物恐惧黑夜是很自然的,再厉害的哲学家和勇敢的军人在夜里也和妇人一样,听见树上掉树叶也会打哆嗦。……
此外还有一个自然原因:人在黑夜里对周围事物和变化的不了解。平时我们在白天已习惯远远地观看事物,还会预先考虑它们的影响,因此,当我们什么也看不见时,怎么能不担心周围是否充满我们无法防御的伤害呢?”
再看看神经和认知学的知识,原来在大脑中,情绪和理智由不同的区域管理。负责情绪的区域是生来就有的大脑原始结构,负责理智的部分则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才能逐渐发育成熟。
恐惧,是人的本能情绪之一。在孩子大脑中负责理智的区域远未发育成熟的时候,讲道理显然没法让他接受,而无论鼓励还是批评,恐怕还会产生副作用,比如批评可能引发羞耻感,鼓励可能触发过多的全能感。
说了这么多的研究发现,其实只是想说,对于“怕黑”这件事儿,无论从科学还是常理来说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
爸爸妈妈可以表达对孩子这种怕黑的接纳和理解,让孩子了解他这种恐惧的感受是很常见的,甚至还可以告诉他,自己小时候曾经也是这么的怕黑的,这样他才会觉得自己的恐惧并不是什么特别不好的事情,
等孩子觉得被理解了,就可以和他随意的聊聊天,这样他的恐惧感能被看见,自然而然会消除不少,还可以用用捉迷藏等游戏的方式,把孩子眼睛蒙起来,然后在房间里摸东西的方式,让孩子真正体验一下,黑暗并不会改变家里的任何东西。
有的妈妈可能会说,可是他根本就不愿意和我聊天,那就通过共读绘本的方式吧,像《讨厌黑夜的席奶奶》里的席奶奶一样,想出100种办法,一起来把黑夜打包赶走试试吧,
,
这本绘本用黑色的钢笔把黑色的故事描述的颇有趣味,也许当你和孩子一起讨论完100种把黑夜赶走的办法之后,他咯咯笑着已经忘记了所有的恐惧啦,当然也许下次他还是害怕,
那我就再给大家推荐几本关于黑夜的绘本吧,比如《吃掉黑暗的怪兽》《小怪物怕黑》《折耳兔系列:奇奇不怕黑》《白天和黑夜》《蝙蝠和黑夜》《贝贝熊系列丛书—怕黑》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叙述黑夜的经典绘本,每个人都有怕黑的经历不管你承不承认,记不记得,所以让我们一起来面对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