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这部小说有写祖父打孙子,大舅打外祖父的,也有邻居打流浪的傻子,曾祖父打法国变疯的俘虏,我们从前读到后,这个”打“字应该是全部小说的主旋律和关键词。
被全世界奉为经典的书一定是给人德给人智给人力给人美给人乐的。如果仅仅用一个课时知道《童年》中的外祖父是一个粗暴自私且经常毒打孩子们的魔鬼的可憎结论,倒不是说请编者把这内容从教材中删去。既然说“笑与泪经历与成长”是主题,那我们一定要带领学生去了解作品中传达的正能量,即使是魔鬼,我们也要看到他90%的邪恶之外那10%的积极因素。否则我们如何舍弃灰暗济取光明呢?
正如作者在小说中所说的“把邪恶写出来”,是因为“我们俄罗斯仍然拥有健康完整的内心,我们一定能奋起反抗,并且战胜黑暗,迎来光明,展现出人性善良美好的一面,我们的灵魂植根这肥沃的土壤,从中吸取精华和力量。带着希望成长,最后走向触手可及的光明和复兴。”
如果说小说中有黑暗,也是社会的黑暗,而不是某一个人的黑暗。所以请允许我们为祖父殚精竭虑的教育正名。
经典书并非一味谈理,却充满大道理;并非一味谈人生,却透露大智慧;并非一味谈哲学,却可以上问宇宙下问人性;并非一味谈地理,却可以思接千载目及万方;并非一味纵情,却催人上进;并非一味数字形体,却叫人深刻精密;并非一味褒美贬丑,却真切提醒平凡文字传达的伟大之美,潜伏至深巧妙暗示曲折委婉又千姿百态。并非一味讴真斥假,却让亿万读者穷其一生百读不厌且有千万种解读的可能。并非一味扬善弃恶,却让亿万读者拨开重重迷雾探索道道幽径发现爱传递光成为美。
如果有人说打就是歹毒的是错误的,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言打即教育,成长在自身。
例如71岁的外爷打曾经烧顶针儿和乱染布的阿廖沙表兄弟,大表哥的做法是祈求上帝,让别打的太重,而阿廖沙的做法是揪胡子咬手臂,撕破外祖父的脸。对比之下,说话与行动的优劣高低一目了然。外祖父的家规”第一不告密,第二不破财,第三不害人,第四不犟嘴”,阿廖沙偏偏打破了这四项常规,所以阿廖沙被打或者打的更重,应该是应有之义。
阿廖沙的被打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首先按照爱屋及乌的原则,外祖父嫌贫爱富,而阿廖沙的父亲是个穷小子,又在婚姻问题上先斩后奏与母亲提前播下了爱情的种子,所以对阿廖沙的到来,应该是不大欢迎,以致于在码头遇见阿廖沙的时候,虽然说相见已经做好了精心的准备,还是把阔别了不到两年的孩子没有认不出来,经过仔细辨认后,觉得确实像他的父亲。这更能体现出他对新来的外孙,并不怎么欢迎。要不然为什么母亲回到外公家,没隔多长时间就又外出呢?
其次,外祖父重男轻女,小说中母亲多次提到她从小是个孤儿没人疼没人爱,对着父母健在的原则,而且外祖母又是一个很会讲故事很会教育人的人,那一定是外祖父曾经多次毒打她,才让外祖父多次口口声声说自己有两个恶棍一个犟驴,如此说来,外祖父打骂的教育其实带来的都是非常严重的家庭灾难。
第二件事,阿廖沙用地窖盖锁住了骂外祖父母的女邻居,奶奶打了他,险些被爷爷揍。这告诉我们的是隔代无仇,小孩儿不必参与大人的无聊琐事。要不然女邻居出来后和奶奶说说笑笑的走开了,怎么解释他们的恩怨呢?
第三件是70岁的外婆拿着扁担和邻居协力驱散了打乡下人的六个市民,这样的行动,更是给阿廖沙以及我们以同情贫弱伸张正义的教育。
高高的瘸腿白胡子彼得伯伯和我十分友好,自从我与邻居的三个孩子玩耍后,彼得伯伯告密后外爷发现就狠揍。有人可能说外爷仇富,其实从后文上校出来外爷规规矩矩客客气气的行动可以看出来,沙皇俄国时期的等级森严,外爷怕外孙为他招惹是非,毕竟当时官大于法。谁不想让自己的孙子有一个光明可羡的前程呢?
第五件事,75岁的红毛黄鼠狼外爷发现外孙去好事情家,每去一次揍一顿。除了爷爷不懂得科学以外,我们更想说的是,他害怕外孙学坏或者说遇到危险。那难闻的气味配合废铜烂铁一旦爆炸,是不是就会有更严重的威胁呢?诺贝尔发明炸药,不是炸死了他的哥哥和父亲吗?
把书包埋在雪堆里,把自己的靴子异向扔去不再上学。这样的表哥被爷爷打是正常的。爷爷希望他们能学会真本领造福社会与荣宗耀祖,不像他的儿女们自私野蛮愚昧落后因循守旧人性泯灭鼠目寸光。毕竟薄技在胜过黄金万两,不争气的是表哥自己,因为大舅和后大妗已经放弃了对表哥的管理,成才不是在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吗?
第七件,把椅子上涂抹樱桃胶欺负客人让母亲丢脸,狼吞虎咽的时候,在外人面前把自己的食物吐出来,用叉塞给对方并出言不逊。即使是换到150年后的今天,没有哪个人能容得下这样粗俗野蛮的行为。难道你支持他这样去做吗?
偷拿了继父书中夹的1卢布买《安徒生童话》来看,这好像是天经地义无所厚非的事。但细想想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道理,母亲对他的鞭打也是正常的。毕竟都应该有言在先才对呀,况且继父一家说谎失信花心好赌家暴,连母亲在家能否安身都成问题,阿廖沙又何必引火上身呢?
第九件,母亲用锯条做成的刀背打了阿廖沙,虽然说只有一下,就掉在地上。但是孩子去外边长时间游荡,甚至有可能打架斗殴让人不省心。这样的挨打,也应该是正常的。“看你脑门上的大包就知道今天去玩儿了!混个大包出来可不是什么大聪明!祷词背下来了吗?”妈妈的心理也等同于爷爷的心理。只是这是阿廖沙受到母亲的最后一次挨打。最后一次打他,还是希望阿廖沙能够走向成才的道路。通过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出门在外,一定要告诉我父母得去的时间地点人员以及归时。想想祖母的18个孩子,仅仅留下三个,除了疾病与灾难,肯定还有许多不可预见的伤害与事故。
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生活的八年,正是孩子习惯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正如小说中讲到阿廖沙有自己的蜂窝计划,就是把所有人的优点都要吸收进来,把他们的教训完全避免了。阿廖沙的外祖父已经承担起了他的父亲教育孩子的责任,虽然说做法还可以更温柔更有待商榷,但他的初心应该是不会太坏的。
阿辽沙最后走向人间取得成功,也不能说与外祖父的教育没有任何关系。大表哥离开学校,正好说明他自身没有成功的因素,如果阿廖沙能有他富二代的条件,能有他父母健全的优势,可能取得的成就会更大的。
我小时候也被打过,当时很不服气,但静下心来,自己也不是什么错都没有,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的去纠正自己的错误,被教育走向利他,以后再也不犯错,不是大人都最愿意看到的结果吗?比如吃饭的时候听从父母的话多吃些蔬菜有利于身体健康,这难道不是最好的教育吗?
阿廖沙的外祖父因为打自己的孩子两个成了无赖一个成了犟驴。可见,在打骂的同时,还可以温柔些,或者用更好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