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到这个钟点,有些乏了,竟突然想写点什么。
通常写文章都会气势磅礴或者不紧不慢地总结出一个道理。
"看破”或是“看穿”让人很有分享欲,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一个里程碑。
而此刻,心中的念头来回无数次:我不懂,我不知道。
红楼梦第22回,写到贾宝玉和林黛玉因为史湘云斗气,回到屋里读了《南华经》,自觉顿悟,于是挥笔洋洋洒洒写下: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大意是:彼此都想从对方得到感情的印证而频添烦恼;看来只有到了灭绝情谊,无需再验证时,方谈得上感情上的彻悟;到了万境归空,什么都无可验证之时,才是真正的立足之境。
读到这里真的笑出了声。虽然有些忘记这些十几岁时候的感情,带一点点毁灭性,好像感情就两种可能性,咱俩好,或者不好,好就好到天天黏在一起,不好就老死不相往来。似乎没有第三者可能性。无关爱情,亦或是友情,可能也包括亲情,我不知道。
林黛玉对宝玉的反驳简直更加精彩:
黛玉又续上一句云:“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黛玉所续之句的意思是,你连追求立足之境的目的性都放弃了,才算是最彻底悟道了。
《蒋勋说红楼》中特意在此解释了禅宗的南北派系之分作为扩充阅读,实在太妙。
北宗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所以称之为“渐悟”。
南宗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依归。不拘泥”坐禅“”观定"与否即成佛道!所以称之为“顿悟”。
禅宗常说三种境界中,第一境“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指的是刻意寻禅而未得之意,犹如贾宝玉当初还纠缠在“你证我证,心证意证”之中,后来虽悟出“无证即证”,也依然不曾悟得禅机,也就是说“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是他刻意寻禅的过程。
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一个似已悟道而实尚未得的阶段,贾宝玉“无可云正,是立足境”正好与此相对应。
第三境“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瞬间永恒的突然悟道的空明境界,可与黛玉的“无立足境,方是干净”相应。
突然觉得很可怕,若真有一天,能到了第三境,心空了然,没有任何眷恋,来这人间意义又何在?
蒋勋在说红楼梦时,一直提到过,红楼梦如果整本书归纳起来,就一个字——“空”,而既然是空,为何要写这80回呢?
小时候写的日记本,加了锁的,但心里真的不想有人看吗?除了爸妈,我是希望有一个知己,某一人可以读到的,或许这个人是soul mate,也可能是身体里的另一部分的自己。所以那会自己认为的“开悟”,其实是充满了分享意味,虽然每次都要小心翼翼地转上那把一敲就碎的小锁,但心里无比期待着一个懂自己的人出现。
慢慢的,遇到一些人,也有了对生命更深的体悟,感叹每一个来客的出现都是让我更看清楚自己,尤其是遇到与自己极其相似或者相反的人。
为了寻求这些答案,我想只能继续上路,在生命的当下,我带着这些疑惑,却也饱满地体会到活着,脑细胞互相碰撞的快感。
好,收拾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