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名叫王猛(化名)的年轻人“火”了,他之所以受关注,不仅是因为他北京大学高材生、四川某地级市理科状元的身份,还因为他写了一封“万字长文”数落父母,并自曝已经12年春节不回家,这一纸长文将自己和父母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血浓于水,亲生骨肉何以与父母走到了这一步?
在父母和外人眼里,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别人家孩子”特征: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然而,这一切光环的背后,却是王猛和父母的决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甚至还准备再到北大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
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并发给了一些要好的朋友,告诉这些年轻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个人看法支持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不能忽视。大人一直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殊不知,自孩子3个月开始他的自助意识变和母体分开,而3个月之前婴儿会视自己和母体以及大自然为浑然一体,所以从3个月开始的婴儿在心理层面上已经有了我的意识,成为了一个有正常需求的人,没有母乳他会饿,没有爱他会缺乏安全感,3岁后,他需要用游戏探索世界,7岁后他希望得到认可,得到理解和帮助。心理需求被匮乏的孩子会不同程度的阻碍孩子的发展和认知。一部分孩子会因为家庭条件而留守家长,跟着老人或者亲戚混合温饱,独自面对成长的各种困惑,被动的长大,看着别的同学都有父母来开家长会,他没有向上的动力,也不知道在学习上偷个懒会怎样,于是时间会让他变成在大人眼中无可救药的孩子,一部分孩子被父母当成自己的延伸,企图让孩子替自己实现当初未能实现的梦想,或者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让孩子变成所谓别人家的孩子,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美其名曰:还不是为了你好。如果说你的简单粗糙造就了孩子优异的成绩和匮乏的心理,你为什么不把孩子的需求当成一件重要的事,它不会浪费你的金钱和经济,需要的仅仅只是耐心。如果是留守儿童,你能不能让孩子看到你的关心和爱,证明他不是没有人爱的孩子,不至于让他在同学面前感觉低人一等。如果是被你简单粗暴求成绩的孩子,你能不能,认真听一听孩子怎么说,平等的和他对话,温柔的给他尝试性的解决办法。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有一个温暖的家,没有一个孩子不盼望自己的父母好。假如孩子在外面受伤了,他把期盼的眼神投向父母,你会不会抱抱他,假如孩子在家里受伤了,他在父母年前转过身去,把头地下,你会不会,问一问他,听一听他说,想一想办法,最后看一看他有没有帮助到他。这不需要多难,只是耐心的蹲下来,体会孩子的视角和困惑,你认为那没什么大不了,但对他来说,那可能关乎于自尊心,关乎于社交技巧,关乎于对世界的认知,关乎于三观的建立,更关乎于长大后我们内心的安全感和力量的源泉。不要再讨伐孩子不孝之类的了,母子连心,孩子对父母的伤害也正是投射出孩子内心的伤。真正的教育是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爱,让他有足够的空间表达自己,如果大人剥夺了孩子表达自己的话语权,那么你的强势将是毁灭亲子关系的罪魁祸首。是的,我们可怜天下父母心,是的,养儿长大不容易,但这都不足以压制孩子真正的需求和对这个世界正常的探索和向往。小时候事事不能做主的孩子,长大了得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找到自己,或许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做自己的机会,这难道不是教育最大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