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听讲美国史,老师为了解释形成于战后的文学流派,提到今年六项奥斯卡提名的战争影片《血战钢锯岭》。记得她描述时用了很简单的一句话——原来战争是那样的。
图片: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231170-738664292477801e.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080/q/50
战争究竟是怎样的?
繁忙于都市生活的我们,渐渐淡忘了曾经真实残酷的历史。吴伯凡说,今天撑死的人比饿死还多,自杀多于意外死亡和他杀。现代人很奇怪,生活得比任何时代都富足,内心却空洞得出奇。
这部影片因为历史上确有其事,从而有了强有力的支撑。对战争场面的刻画真实深刻,故事本身也给观众以心灵震撼。
这是一个由信仰成就的传奇故事。
美国历史有这么一批人,他们先是狂热地鼓吹战争并奉军人为国家英雄,直到被残酷的真相打败,再难以融入当时的主流社会。
图片: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231170-5c4568f2f1a0cc09.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080/q/50
影片的故事背景选自这样的大环境下,年轻人都簇拥着参军入伍,若体检不合格,还要自杀以表达难为国效力的遗憾。
主人公道斯不得不参与洪流之中,甚至不顾深知战争之痛的父亲的劝阻。特别的地方是,道斯是拥有自己的信仰之后才选择参军,自称与军方是"合作"关系——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努力拼凑残缺不堪的世界。
因此他拒绝触碰任何枪支,开始所有人都在反对,认定只是他的妄念,因为不用枪不符合战争的杀戮逻辑。先是上级指责,接着被身边的人欺凌殴打,直至送上军事法庭,都没能动摇他的信念。
整个过程里,不管是主动参军还是被逼退伍,在所有充满诱惑和艰难的选择之中,道斯总是做的如此决绝——在枪林弹雨血腥惨烈的战场,也不例外。关乎信仰的选择让他以一人之力拯救七十五条生命,堪称美国军方历史的奇迹。
道斯用信仰简单化了每一个选择的过程。
人们常说的选择困难症,就是纠结于想要选择更舒服,或者更优质,结果要么害怕承担代价,要么难以抵御诱惑,消耗大量心理能量且达不到预想中的结果。
为什么不树立一种信仰,优化你的选择呢?
谈到这里,影片中剽悍的日本军人也有信仰——为天皇而战。
日本的战斗力今人望而生畏(美国军官们称其为animal),将拥有炮火掩护的美兵七次赶下钢锯岭,宁可同归于尽甚至至剖腹,也不肯投降。这个角度来看,是不是做事一根筋的日本人更忠于自己的信仰呢?
这样的信仰,本质来看是索取——灭亡他人取悦自己。当信仰建立在对其他族群践踏和欺凌之上,结果便是自取灭亡。
那么,信仰建立在怎样基础之上?
在道斯舍命救助伤员时,他拭去对方脸上的鲜血和灰土,看到一张为存活而开心的笑脸,他说这是对他最大的回馈。因为信仰而活着,所以不再惧怕死亡。
奉献的人方能体会无穷尽的幸福感,因为爱一百个人,就会收获一百个幸福的反馈。道斯每一次"one more"的实现,都会感受到信仰带来的快乐,因为在那一刻,自己与世界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联系。
信仰利他而非追逐私欲,关乎奉献而非索取。
相比较现代冷漠自私的社会,这样的人另我们感动,也为之汗颜。
在克里斯坦森的著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提到这样一条原则——百分之百地坚持,不留百分之一的缺口。
什么意思呢?就是做事要坚守底线,不轻易允许自己越界一次。开始不太理解,道斯给了我一个清楚解释。
医疗兵上前线,拿根枪装样子又何妨,然而道斯的选择却是从头至尾地坚持。表面来看毫无意义,仅仅是仪式感的问题嘛,但每一次的坚持都坚定了内心深处的信仰,告诉他是谁,为什么而活着。
图片: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231170-89040c41f82ac83e.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080/q/50
于是简单的坚持具备了意义。
对道斯来说,放弃决不触枪的简单原则,意味着对信仰的亵渎,即没存活过的痕迹。他的妻子多萝西,始终如一地喜欢着这个傻小子的真诚。
百分之百地坚持看似毫无意义,但可以保证不会偏离轨道。
樊登讲过这么一个场景,真正的佛教徒遇见真正的基督徒,他们会彼此鼓励,坚定各自的信仰,而不是教唆对方转到自己的阵营。
所以说,每个人的信仰都值得尊重。
信仰本不是什么大词,也不是宗教的专属。它可以是家人、是事业,亦或证明自己——给人生一个意义,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