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宣部追授徐利民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扎根泥土、心系群众的优秀基层干部”,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他学习。新时代呼唤新担当,广大党员干部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在基层广阔天地中始终充满激情、敢闯敢干,以更饱满的精神、更振奋的斗志、更坚定的行动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把党和国家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致敬徐利民“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家国情怀,扎根基层沃土,用心诠释“许党报国,履职尽责”的担当。徐利民早在农校学习时便与上山稻作结缘,接到县委成立“上山文化”领导小组的通知,他主动担起谋划“上山文化”申遗的责任,有关宣传活动和文章,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在他的推动下,“上山文化”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一步步推动“上山文化”向申遗挺进。徐利民用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向我们展示了一名党员干部的应有的样子,成为全社会理想、信念和道德的表率。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徐利民同志为榜样,用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坚定意志主动到艰苦边远、困难吃劲的岗位锻炼,敢于在基层扎根,勇于在基层生长,乐于在基层奉献,把千丝万缕的基层工作攥在手中,放在心上。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持立足自身岗位,潜心笃志,砥身砺行,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时刻保持一往无前的担当姿态,为党和人民事业舍生忘死,冲锋向前,以情怀作笔,在基层山海书写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崭新答卷。
致敬徐利民“只因不悔当初志,便得踏实一生行”的实干人生,立足平凡岗位,用情展现“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坚定。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为了改变虞宅乡长期以来缺水缺电的困境,徐利民头戴笠帽、手持割刀,一路披荆斩棘踏勘地形,一天要走五六个小时,来来回回走了上百趟,才最终确定下水库的建设位置,修建的水库深刻改变了虞宅乡群众的生活面貌,至今为群众所称赞。徐利民用实干向我们展现了“义无反顾,迎难而上”的奋斗姿态,擦亮了“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实干本色。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徐利民看齐,敢于“打硬仗”、勇于“闯险关”,要继承他敢打敢拼的作风,发扬他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主动到艰苦复杂、关键吃劲的岗位上“挑重担”,于火热实践中锤炼“硬作风”“真功夫”。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俯下身子、迈开步子到基层一线主动勘探,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小巷”,以“枝叶关情”的责任心倾听群众呼声,用“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办好群众实事,要从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的关键小事入手,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一线实践中挺膺实干奋进之姿。
致敬徐利民“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利民本色,聚焦群众期盼,用力扛起“念民之忧,行民之盼”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心无百姓莫为官。徐利民从虞宅乡乡长到浦江县委宣传部长,变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徐利民执着为民的赤子初心。一本本工作笔记、一桩桩利民实事,无数个披星戴月的夜晚都是徐利民对入党誓言的生动诠释,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在徐利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广大党员干部当向徐利民同志学习,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着力解决群众困难,办好为民实事,弄清楚政绩观为谁而树、权力从何而来、权力为谁而用、追求什么样的事业目标等关键问题。要把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当作“民生大事”一件件办好,始终坚持在一线工作实践中脚踏实地干、真刀真枪拼,要通过开展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等志愿服务,切实办好群众的暖心实事,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要通过学习党史,从先进典型事迹中汲取力量,不断增强为民造福的能力,始终把人民的忧乐装在心头,千方百计予以解决,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掌声、换取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