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些关于日本民艺的文字。看到日本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保留倾尽心力,我实在有一种汗颜之感。好在近几年我们对许多传统文化十分重视起来,将来的传承也不至于都断了。
现代机器对人工的代替,使很多靠手艺吃饭的人感到压力。许许多多的手艺人担心传统手作逐渐被替代,有时候反而有一种“偏要对着干”的偏执。我很能理解他们的坚持。
我在做茶的这些年里,喝过许多的手工茶和机制茶,传统手工茶特有的韵味或者可以称为“人性的味道”,是机器茶无论如何也没有的。有的人说,喝起来都一样,这种话往往是从外行嘴巴里讲出来的。
我们都知道,日本的设计创新是世界前茅的,奇怪的是,他们同时也是最注重保留传统的。大家不应该从中得到些什么启发吗?所有的设计创新,如果没有传统的依托,首先从文化上来讲就不容易令人产生信赖。再者,大概脱离“根”,是无法开花结果的罢。
我们也看的到日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非常清晰,先保存,再传承,最后来革新。这是一条连续的线,缺了哪一个,这条线都会断。真因为他们做好了前面两点,再来革新就容易了。
这涉及到传承与革新的问题。在原有的基础上做革新,既能保留固有情感,保持情感的纽带,又能在加入新元素的同时让人更容易接受。
就好像现代来看古人诗画或者收藏都喜欢留印记,现代流行的“大师作”也是这样的道理。对于作者来说,一方面,作者倾心力打造的作品,在其本人眼里不只是外人“直观所见”,作者对作品是带有深厚感情的,有一种“自家孩子”什么都好的自豪感,留下的印记好比是感情的标记,是一种保留。
另一方面,好东西如果流传出去,要让人知道是自己的,既是让人容易了解创作背景而充分欣赏作品,也是对于自身价值的自信认可。在此基础上,新进的印记则是一种新元素,在不破坏原则的情况下做革新,是令人容易接受的。
而对于后来的收藏者来说,留下印记代表着自己的审美水平和现实实力,也是在文化流传的脉络上添砖加瓦。
至于这些作品美不美,古代作品有其历史价值,已经超越审美本身了,这里不去说它。现代作品要想脱颖而出,则大多要靠“美”的,然而美这个东西,从古至今千人有千种欣赏,只能由稍微专业的欣赏者来判定的。
虽然艺术本来就不是大众的,但若是能使作品像白居易的诗一样,既能符合专业者的审美,普通人也能懂,那就真真是好的了。
白居易的诗也并不是因为留了他白居易的名字才好,就像一些没有留印记的诗歌,像《诗经》里的那些,也是读来朗朗上口的好词句啊!
我认为,印记这东西,有的话便于传承,可以保留文化流传的脉络,否则总是觉得欠缺了点什么。至于没有的话,外人不容易了解背景,其实更考验欣赏水平。背景还是很重要的,这后面包含着更巨大的信息量。
说远了。诗画的流传只是文化传承的一条线,我们还有很多条线。我们自知传承下来的这些东西价值不菲,但这价值远不止以金钱来衡量的度,还有很多我们未发掘的东西。
回到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人们在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总是容易妄自尊大,人不能忘本,也不能沉迷于过去。过去是“根”,文化都藏在无数个过去中,没有过去就没了人类文明。
好的传承,可以产生强大的向心力,中国民族这样丰厚的历史文化,我们要去挖掘它的深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