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三篇“ 子路篇 ”,本章主要充分体现了孔子在人格问题上追求完美的对等关系定义。

在上文品读了“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文中先是提到孔子读书时,挑出了一段他很认可的话:“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这句话表达的是,善人来治国理政达到一百年,那就能够去除残暴,免除刑戮了”。

孔子读完便评价这说:“这话说得太对了。”

从这段话中也是反应了孔子对治国理政的思想观念,

后章再提到孔子看待治国理政的过程看法,孔子认为,如果能有一个明君来治理国家,那“必世而后仁”,三十年为一世。就是说三十年后“仁政”就可以实现,整个国家就能出现仁义道德,百姓和政府都会讲仁义这样的状态。

继续下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支付 ¥1.99 继续阅读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