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题名《儒家内圣修持精义》,其精义有二:一是明理以树立成圣之坚定信心;二是达本以奋起矢志圣修之顽强意志。这两者决定着圣修的成败,因为圣修之目的,旨在克成心灵的净化——克除小我之私、之滞;操行的高洁——光明磊落,阔然大公;胸襟之宏闊——天下一家,万物一体;智慧之明睿——睿以通微,处出随缘……的神圣壮举,须终生黾勉,不断地进行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方能全始全终。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故必须在意识深层树立坚忍不拔的圣修信念与豪迈而坚定的意志做支柱。
王阳明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还说:“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溶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立志本于信念,信念本于明理。本章用了较多文字阐述圣修之理,如:圣修与成圣之理,圣修与成就事业之理,人人皆可成圣之理,圣修全程之理等等。
只有对这一系列之理有所了解与认知,才能形成坚实的信念,进而奋起圣修成圣的壮志。信心与壮志相互激荡、融汇,形成一股难以言喻的精神力量,盘踞在心灵深处,成为在圣修进程中的无形但十分强大的动力。所以欲从事圣修者,对这部分内容,必须认真学习,反复玩味,以铸牢圣修之基。
本章第二个要点是对初悟(始悟)的阐述,这是当代从事圣修者必须的“关隘”,对书中所述之初悟征象,务必了然于胸;对修持要义,静心揣摩,以便不失时机地沿圣修之路前进。
第三个要点是圆悟修持中的“融汇两个知行”,这是心体层面的修炼,是克成心体的“体用一源”、“动静一如”的关键所在,是心之体用融汇形体知行的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心之体用充斥、渗注于形体各细部的功夫。文中引录的“息有养”指融贯于呼吸,“瞬有存”指瞬目这样的细微动作,并直予统帅;“昼为霄得”指不分昼夜都由心体知行统贯;“动静皆有考程”,这是体现心的体、用“动静一如”的重要标志。古有“真正见性,轮刀上阵,亦能见之”,当指此而言,对此不拟多言。
这里想着重指出的是,“融汇两个知行”在常人练功层面,是指以意念为动因的知行与人的自然知行的融汇,果能修持有得,亦能成就所从事的事业,如《庄子》中的“佝偻承蝉”、“庆梓造#”、“庖丁解牛”都属这类故事。历史上各行各业有成就者,多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践行了这一原则,即“熟能生巧”,“习惯成自然”。
不妨以国术(武术)为例说明之:拳谚有“拳打万遍,拳意自现”之说,这“现”是指由“熟”而致,再不断追求,则可达“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这应该进入了“融汇两知行”的层面了,再进一步修炼则可实现“是技矣,进乎道矣”的境界。拳术之道称:“道本混元一炁遊,空洞无涯心意求,来得万般皆真用,身形应动似水流。屈伸进退高低就,闪转腾挪勿筹谋。”这些成绩就属技艺之道,与性命之学根本大道不等同。心的“知”、“能”尚未指心之自体,不过有了这样的功夫,若能依正确的理法修炼,得见心体则非难事。武术如此,其他行业之皎皎者,莫不如此。
“灵觉调息法”又称“神宫调息法”,是修性命之学的无上妙法,是“融汇两个知行”的有效手段,是打并先、后天的“真决”,此法的实质在于使“知”与“觉”合。“知”指心体的灵知,“觉”指形体的感觉,实施此方的关键在于把鼻腔中气流出入引起的感受摄入虚灵之心体中,以心之灵知体察其感受,这是心之灵知与由“先天之良”在躯体展现觉知感受合一的径截方法。悟前修之,可加速心体的呈现,悟后修之,可加速实现心的“体用一源”、“身心一如”等的进程。
关于悟后修持分列的“四个阶段”,“八个层次”,是为着叙述的方便与条理化,为了使读者对悟后的心体特征及其功用在不同层面、不同方面的表现有更深入的认识,便于学深学透而进行的区格。在实际圣修中并没有什么阶段、层面的界限,尤其是圆悟阶段的三个层面,只是表明有这么三项内容而已,在本章中——尤其涉及到具体修持内容时,是从修持工夫层面阐释的,对于理则须与前两章融会贯通之,以达“理法圆通”之境。
摘自《传统修身法理》第373--3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