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规的早读又是不一样的收获
在早读上,老师读到了《认知心理学心智、研究与你的生活》这本书,让我觉得最记忆犹新的是讲的学会分类的内容。当在阅读书籍时,要为你阅读的书籍进行分类,先了解这本书到底属于哪一类,分好类后,你可能就会在心理想,阅读这种类型的这本书,我能学到什么。
二、以前我是这样读书的
以前,我对阅读书要进行分类的方法似懂非懂。最初是看到别人都在读这一本书,很多人都在提这本书,然后自己就会看。也不管它是哪一类书,在阅读时也没有想过读完后自己能收获到什么。反正就觉得大家都在讨论这本书,都在看,肯定是本好书,自己尽管低头看就是了。
三、学会鉴别一、二、三、四手知识
在后来,当系统的学习了心理学,并观看了大量心理学书的封面后,那时心理才隐隐觉得,原来市面上很多书的内容都是根据心理学的经典书籍的内容写出来的啊,只要不是如学术的转译,当在阅读市面上很多封面色彩五颜六色的书籍时,会发现读起来比经典书籍容易理解,也更加有趣。书中的知识也容易吸收,因为更容易被弄明白,才可以被更多的人接收。
这就类似古典老师讲的“一、二、三、四手知识”的说法。一手知识是源头书籍,各个领域的书籍千千万,而源头处可能就是由一篇论文或是做的一个实验。正如黄河的源头之处,空间只能容下一个人,而后面的无数分支都是由这唯一的源头出发。二手知识就是对一手知识基本无改变的呈现,三手知识就是把源头知识的某个点加上了案例,这样读起来更容易理解;四手知识就与一手知识相差甚远了,里面的内容大多都是带着自我情绪和感悟的表达。
四、由点到面的阅读学习
老师讲到当你想接触一个领域的知识时,最初就是由一个点展开,因为不断的加大理解的宽度,最后会多个方面的了解更多。而如今,还记得,老师说过,很多的书籍里的内容可能就是先给你介绍一个框架,在每个章节里在展开论述,而由的书,可能就是根据其他书籍章节里的一个小点就展开写出了一本书,这样的方式,因为内容不会太广泛,讲的知识更聚焦,更能深刻的去理解。
五、心理学是这样分类的
有人问,初学心理学,不可不读的5本书有哪些?我学心理学的目的只是想要去帮助身边的人。这时就会有疑问,我是告诉你不可不读的源头书籍呢?还是市面上很是畅销或是某位深得关于心理学的真传由此写出的引经据典的书籍呢?
比如说:心理学学科分为《基础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按心理咨询派别分为精神分析学派、分析心理学派、个体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而不同的心理学派都有自己学派的代表作,而随着时间的增加,后来的人又根据前人创立的学派又开创了新的心理学派,比如精神分析学,就分为古典精神分析学和现代精神分析心理学……而市面上关于心理学的书籍那就肯定比七色彩虹绚烂多了。《微表情心理学》、《趣味心理学》、《一分钟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游戏心理学》……
六、识得庐山真面目
老师讲到当要学习一个领域的知识时,要先看大框架,有了这个领域的大框架后,在看这个领域的简单书籍,这样,在阅读一本书时,你就能在心理联想到这本书主要是在讲大框架下的哪个知识点。
七、感谢早读感谢同行的伙伴
以前,当经过几排书架都摆满了某个领域的书时,心理能感受到,就算书架上那么多的书,可真正的源头书籍只有几本,可是在一个大框架下在看某本书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而老师,一语惊醒梦中人,会给游走在万般绚丽无比的环境下不知方向的你,一种方法,一个指引,教会你如何去看那个方向。不由的让我想到一句话:每个人在通往最终的成功之路时,都会经历这漫天的迷雾和悲伤,但只要你一直都保持单纯和勇敢,便永远都不会迷失。
感谢早读,感谢几乎是每天如一日的开启早读模式的老师,以及因早读而在一起的伙伴,教会我们方法,并一起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