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朋友圈里,收集五福的热潮正在翻滚,且有铺天盖地之气势。收集了五福,据说可以瓜分几个亿的红包,嗯,诱惑力确实蛮大的。可是,与其整天对着手机和电脑,苦苦收集五福,不如大大方方地走出去,为父母,为妻儿,买点春节的礼物。爱的表达,越是及时越是有价值。越是及时越是有意义。为他们送出去的祝福,是手机上的五福所不能相比较的。
【二】
今年的情人节,正好赶在了除夕的前一天。当西方的浪漫遇上东方的传统,又会有什么看点呢?
结婚几年,没有过过一个情人节,这是真的。不论是西方的情人节,还是东方的情人节,无一例外。
过,有过的滋味和喜悦,不过,也有不过的滋味和理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
过了腊月二十三,年味愈加醇厚了。前几天,给婆婆打电话,问她都准备了什么年货。她只说买了一点猪肉而已。只有肉没有菜,只有猪肉没有其它的年,能有滋味吗?其实,我特别害怕和婆婆一起过年。那个地方的过年习俗和我们这边完全不一样。
他们除夕下午吃韭菜盒子,菜多肉少的韭菜盒子。晚上也就是坐下来看看春晚,然后熬不住的就倒头大睡。凌晨大概两三点,婆婆就起来叮叮当当地有响动了。她在烧水,准备煮饺子。饺子是除夕那天包好的。年轻人也不能睡懒觉。三点多起来,不洗漱,就到村子里“游村”拜年。只到每家每户打个招呼而已。全村儿游完,回家洗漱,吃饺子。
正月里,也不怎么走亲戚。走亲戚带点吃吃喝喝,临走时人家又都给还回来了。真的感觉没啥意思。正头正月,谁家也不会宴请谁家,都是一家子人自己吃自己的。过了初五六,年味殆尽。
我们小时候在乡下生活。那时,父亲还在。腊月二十三,清扫屋子院子。然后就是炸麻花丸子和带鱼等。有条件的时候还做豆腐,压粉条。到了除夕那天早晨,父亲会去贴春联。中午一般吃的是炒菜炖肉和大米饭。那时候,大米还是稀罕玩意儿。我家每年吃的大米都是大姑父走西口换来的。晚上我们吃饺子,还有鱼。吃鱼寓意年年有余。春晚也看,但几乎没什么印象。
正月初一早起,洗漱完了,穿戴好新衣服,和爸妈一起到奶奶家拜年。奶奶和爷爷也起来得很早。等我们去了,奶奶早已把家也收拾干净了。那张折叠的四条腿圆面桌子上,摆着好多盘子,盘子里是糖果,花生枣子,柿饼,桔子,还有麻花,炉馍。
正月初一拜长辈。用不了多久,叔叔伯伯家的人也都到齐了。一大家子人坐在圆桌前,坐在炕桌前,开始喝早茶。
早茶是奶奶熬的。用砖茶和粗粒盐,放在火炉子上,用炭火熬煮的。早先年,只喝深棕色的砖茶水,后来条件好一点了,在茶水中兑入牛奶,熬成奶茶。
喝茶,吃炉馍或者麻花,填填空腹而已。吃喝过早茶,就是拜年环节了。我们这些孙子辈的孩子们,从大到小一字排开,跪在地上。爷爷奶奶两位老人笑眯眯地坐在炕上,盘着腿坐着。
从大姐开始,每一个孩子都磕三个响头,然后说“爷爷奶奶过年康健。”说完这些吉祥如意的过年话,只见爷爷奶奶就各自从衣兜里掏出了压岁钱。每人两元,那种绿色的面值两元的钱币。后来,是五元,再后来是十元。压岁钱一年年在长大,我们这些孩子也在一年年长大,但爷爷奶奶,包括爸爸妈妈,却在一年年地老去。
除了爷爷奶奶给压岁钱,家族里的其他长辈,叔叔伯伯也给侄子侄女们压岁钱。钱虽然不多,但于孩子来说,那是等了一年的快乐和幸福啊!
拜过年,就开始包饺子。包饺子是女人们的事情。奶奶把早和好的面拿出来,放在案板上。把剁好的饺子馅拿出来,也放在案板上,一并端到屋子里来。圆桌上的过年杂拌儿被收拾下去,案板放了上去。妈妈和婶婶们擀皮的擀皮,包饺子的包饺子。包着饺子,还时不时地聊着家长里短,开着荤素搭配的玩笑。男人们则在炕上的小炕桌前,正打扑克牌呢。输了的,罚酒一杯。酒过三巡,一个个都脸红脖子粗,舌头也打了结,说话啰哩啰嗦,吐字不清了。孩子们则到院子里玩。早春料峭,枯山瘦水,万物萧条,也没个什么特别好玩的东西。即便如此,孩子们还是嘻嘻哈哈,进进出出,推推搡搡,说说笑笑,玩得热火朝天。
不多久,炊烟从老屋的烟囱里悠悠而上。新年的第一缕炊烟里,有饺子的香,有烧酒的烈,有柴火的暖。白白胖胖的花边饺子下锅了,白白胖胖的花边饺子上桌了。
吃饺子喽!奶奶的一句吆喝声落下,众人齐刷刷地停下了手边的活儿,搬着凳子,挪着椅子,你挨着我,我挤着你,都坐下来了,准备吃饺子了!
第一个饺子是给爷爷的。待爷爷吃了第一个饺子,并说了“饺子好吃,大家都吃吧”的话以后,众人才能动筷子。
饺子有羊肉胡萝卜馅儿的,猪肉大葱馅儿的。不论哪一种味道,经过这么多年风雨的洗礼,它还在舌尖上停留,还在记忆里驻足。
家乡的老风俗,谁吃饺子吃到硬币,今年交好运。于是啊,尤其是我们这些孩子,伸长了脖子,一个劲儿地往嘴里塞饺子。吃一个,没有。吃一个,还没有。再吃一个还没有。唉,有些灰心丧气了。不过还是不罢休,心想着下一个肯定能吃到。结果是,吃了无数个饺子,吃得肚皮几乎吹弹可破了,连个硬币的影儿都没见着。而身边的长辈,聊着天,吃着饺子,不紧不慢之间,嘿,可能就吃到了一个!
吃罢了饺子,洗涮了盘碗,各自打道回府。正月初一,在热闹的说笑中,在热闹的吃喝中,慢慢画上了句号。
多年之后,我们这些当年的小毛孩都长大了,成家了,立业了,为人妻了,为人夫了,做人父了,做人母了。年,还在来,也还在走。可是这来来去去之间,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那份快乐,那份知足,和那满得溢出来的温馨与祥和。
年,成了一群人的孤单,一个人的狂欢。年,成了一个时光的记号,成了一个随随便便就打发走的路人甲。
街上,大红的灯笼高高挂。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随意选。物质生活越来越充裕的现代人,年味儿怎么越来薄凉?
(2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