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离开职场后的第七个月,是我长途旅行回家后的第三周,是我起床后的第二个小时,也是我31年人生中最适合写点什么的时光。
两三天前,入睡前的脑电波高峰时刻,我想着要开始写日记。这半年赋闲在家的日子,虽没有收入,但也时常因为有大把时间而感到富裕,我需要把这段最自由懒惰的时光记录下来。作为一个在大厂磨了9年、已婚未育的少妇,辞职后心里的每一条弦都松开了,人生还有多少个像这样不用操心学业、事业、家庭、孩子、父母的神仙日子呢。我也不适合继续挣扎在小红书、微博这种轻内容、碎片化的快消模式中了,敏感又密集的同质化内容推荐让我越来越想吐,偌大的互联网不是用来把生活越过越窄的。但可笑的是,当我满心澎湃要开始码字时,却发现国内的博客平台基本都死光了,知乎上关于blog的有效讨论还是2012年。也对,现在vlog都嫌麻烦,开始搞plog了,都在用最低的创作成本换最大的创作人群。要花几个小时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的活儿,也只有我们这种无业游民愿意干了,这就是我曾奋斗的互联网行业。只有当你不上班了,才知道自己上班时干的事情有多没意义,狗头保命。
上一次觉着脑子里东西很多想留点下来的时候,还是高三毕业的夏天。但很遗憾,可能是迷茫与怅惘占据了太多情绪,当时的自己像被胁迫了一样,不停的行走、放空,明明很想让自己记住这一刻,却什么也做不了、不会做。我记得炙热的阳光印在我的皮肤上,我很难受但不想停止;路边的一切都还维持着原来的模样,而我却即将变成另一个自己。上学时害怕的事情,到了新的环境,应该会更让人害怕吧。可我在害怕什么呢?未来的我,能成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人吗?
好像我从来都不是一个让人一眼喜欢的人,无论老师、同学、长辈。我成绩一般还很懒惰,没有很聪明也没有很漂亮,我的父亲忙于自己的生活,和我少有沟通;我的母亲是个缺乏社会性的生活哲学家,她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悠然自得,却从未教过我如何生活、如何共情、如何成为一个容易被接受的人。所以我的年少时光,总是以小半个异类的人设出现。直到大学,我终于有了真正的朋友。她有一个很经验主义又爱操心的母亲,给予她精神压力的同时,也让她拥有了丰满的情绪和完整的共情能力。我们过着一样乏味的日子,我这儿波澜不惊,她那边却可以跌宕起伏。她把生活过得像一本言情小说,感情充沛又精彩,我很羡慕她。我把她比作我的另一双眼,让我看到别处的故事,也让我开始认识自己。在和她分开的3年里,我问了自己无数个为什么;后来,我变成了现在的我,一个还是不会让人一眼喜欢,却很喜欢自己这样的我。
可能接下来的日记中,会有很多她的篇幅,与她的友谊、她的爱情、她的朋友。毕竟,我喜欢听她讲故事,她的故事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