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三哥回来,父亲就一门心思地给他说媳妇。传宗接代在父亲的心里至关重要!能托的人都托过了,不是嫌三哥年龄大,就是嫌三哥没有种地的经验,怕今后日子过不成个。
虽然三哥在外打鬼子,是英雄,但是,庄稼人考虑的更多的是吃饭问题,不会种地就吃不饱,要不然闺女就得多劳累。但是媒人给父亲出了个主意,如果彩礼过得去,成的可能性就比较高了。所以父亲现在发愁的是从哪里凑彩礼。
突然有一天,父亲把外婆叫到跟前,先是一阵沉默,然后从怀里拿出一个碎花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是一枚玉石戒指。外婆看着晶莹透亮的玉石戒指,心中已猜出了七八分。
父亲磕磕巴巴地说:“秀芸呀!你知道你三哥回来后,爹就盼着他能早日结婚生子,给咱老陈家留后呀!”
“嗯,我知道,爹,三哥是该娶亲了。”
“可是,秀芸,你也知道,你三哥年龄大了,又不怎么会种地,所以能看上他的人家不多。现在有一家愿意,就是想要点儿彩礼,怕你三哥学不好种地,好有个过日子的备用金或者备用粮。”
“可是,咱家哪有多余的钱和粮呀?”
又是一阵沉默……
父亲捧起那个碎花布包说:“这个是你刘姨送过来的,是原城马家给你的,另外许诺了10块钱和100斤粮食。”
“爹,你说啥呢?不是给三哥说媳妇吗?怎么说我了呢?”
“唉!”父亲拍着大腿叹气道:“爹对不住你呀!没办法,只能拿你出嫁的彩礼给你哥娶媳妇了!”随后,父亲便不再说什么了,只在那儿唉声叹气。
给三哥说媳妇本来是一件好事儿,可是外婆怎么也没有想到,她会成为牺牲品。父亲给她找的婆家是怎样的家庭,怎样的人,都没有说,却只说了彩礼。为什么?难道为了给三哥娶媳妇就可以牺牲掉她的幸福吗?
外婆把自己关在屋里整整三天,谁也不见。三哥听说之后,跟父亲说他宁愿不娶媳妇也不要断送妹妹的幸福。父亲虽然也不忍心,但是比起三哥娶媳妇,他还是答应了这门婚事。
听说那马家曾经是原城县的地主,土地革命的时候,马家老太爷主动将田地分给佃农,自己和佃农一样,按人头分了几亩田,不过把自己住的院子留下了。大家都分到了土地,也就没有追究房子的事儿。
可是,这马家儿子,也就是将来的外公,从小养尊处优,农活不会干自不必说,还喜欢沾花惹草,名声也不太好。所以,快25了还没有结婚, 自从从地主儿子变成了平民百姓,马丰收在行为上似乎收敛了一些,但是,县城里依然没有人愿意把闺女嫁给他。一是因为他种地不在行,怕闺女跟着吃不饱还受累。二是怕他死性不改,在外面花天酒地。所以,马家老太爷才托人从乡下说媳妇儿,愿意把自己的老本儿充当彩礼。
媒人找到外婆的父亲,把情况一说,父亲当下就答应了把外婆嫁过去。可怜外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要成为笑柄不说,还要再一次忍受离别之苦,只身一人远嫁到县城。
把自己关在屋里三天三夜的外婆,泪似乎流干了,却也想清楚了。她打开门,把门口的饭拿到屋里,先是饱饱吃了一顿。然后,来到父亲屋里,不笑不哭,很平静地说:”爹,我想好了,我同意出嫁!但是,你要答应我三个条件。“
父亲欣喜地说:”哎呀!还是秀芸最懂事儿,最体谅爹呀!不过,爹还得跟你说一声对不住,爹也是没办法!“
外婆冷冷地听着,冷冷地问:”三件事,你答应的话,我可以立刻出嫁。“
”好!好!你说!爹都答应你!“
”第一,院子里的杏树我要带走。第二,彩礼的10块钱,我要带走5块,粮食我要带走30斤。第三,每个月给安乐寺主持的粮食不能断了。就这三件事!“外婆说完,冷冷地等着父亲的回应。
父亲有点儿难为情,说:”杏树可以带走,本来也是你带来的,粮食也行,钱能不能再留下两块?“
外婆使劲儿憋住眼泪,冷冷地说:”钱我带走4块,不能再少了,不然我不嫁了。”
“行,行,带走4块钱,闺女,咱可不能不嫁呀!给安乐寺的主持以后我让你三哥三嫂负责,不会忘的。”
三哥听说外婆愿意出来了,就赶紧找了来,他刚来,外婆正要走,两人相对无言。
外婆回到屋里,开始收拾东西,而父亲则去了刘姨家,留下三哥一人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外婆的东西不多,只有几件衣服,她又到放种子的罐儿里拿了一些玉米种子,想了一下,她把所有的种子倒出来,分成四份,她拿了两份,把剩余的两份又倒回了罐儿里。
她把自己拿的两份分别包好,一份塞进了自己放衣服的包裹里,另一份,她塞到裤兜里,然后她从瓮里舀了一小袋玉米面,穿上破棉衣,出门去了。
外婆虽然让父亲答应她每个月给安乐寺的主持送粮食,但是她还是不放心。她对父亲的看法变了,在外婆看来,父亲相当于把她卖了,得了钱给儿子娶媳妇,她怕他做不到按时给安乐寺主持送粮,所以,她要把这些玉米种子送给主持。没有主持,就没有她的今天,一个是亲生父亲,一个是再生父亲,她永远忘不了主持为她们做出的牺牲。
外婆离开安乐寺之后,再也没有见过主持,虽然每个月初一和十五,她都会给主持送来粮食,但是她只是把东西放下就走了。这一次,她要见一见主持,因为这可能是最后一面。
外婆抱着面袋子,敲响了安乐寺的大门。过了一会儿,门开了。开门的不是主持,而是一位小和尚。外婆问:”主持在吗?“小和尚回答说:”师父去年圆寂了。现在寺里只有我和师哥,女施主,请稍等一下。“
外婆已然听不见小和尚在说什么了,呆呆地立在门口,怀里紧紧地抱着面袋子,眼泪啪嗒啪嗒止不住的流下来。
”女施主,这是师父给你的。“
外婆似乎被这声音吓了一跳,回过神儿来,看见小和尚手里拿了一摞纸,外婆接过来,打开一看,每张纸上都写的是同一句话,即当初外婆离开安乐寺时,主持送她们的——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小和尚接着说:“有一次,师父发现大门口的箱子里有人送了一小袋粮食,他便留意了一下,发现送粮食的是女施主你。之后,你每送一次,师父就写一遍这句话,直到他圆寂。师父带我见过你,当然你不知道,他嘱咐我如果哪天你来安乐寺,一定把这些送给你。”
“有劳了,小师傅!哦!对了,这是一包玉米种子,明年开春你们在院子里种上,我让我爹每个月还给你们送粮食,但是我怕他忘了,你们自己种一些,比较稳妥。还有,这一小袋玉米面,你们拿着。新主持什么时候来?”
“谢谢女施主,新主持下个月应该会到。”
“那就好,那我告辞了,你们多保重!”
“善哉善哉!”
1951年春天,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外婆穿上了马家送来的嫁衣,带着自己的东西,坐上马车,出嫁了。等待她的,是酸是甜是苦是辣,都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