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在2024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位列政府十项重点工作任务之首,“新质生产力”一词正式进入公众视野。
何为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根本要求。5G芯片、新能源汽车、AI人工智能······,层出不穷的产业“风口”背后折射出的是科技水平的飞速迭代更新。在全球产业格局重新洗牌的大背景下,谁能率先抓住科技创新的先机,谁就能突破传统产业的技术壁垒,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才战略是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之所以为“新”,在于其生产模式摆脱了能源、资源乃至地理区位的桎梏,在发展样态上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以往资源贫瘠、深居内陆的落后地区重新被赋予了后来居上的可能,这当中的关键要素就在于人才。近年来,合肥市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一学术重镇,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一跃成为中部创新高地,便是一个例证。
高附加值是显著特征。与传统制造行业高产出低利润的行业生态相反,新质生产力聚焦于打造一批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企业,通过攻克关键技术抢占行业上游,绕过发达国家的技术“护城河”,重新构建产业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我国地域广博、国情特殊,发展高水平新质生产力不能一概而论、仓促上马,还应徐徐图之。
要因地制宜,不要邯郸学步。生产力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紧跟时代潮流,也要遵循客观规律。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夺旗竞标,更不能贪大求全,各地应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策略和发展方向,谨防因为削足适履、急于求成而造成的资源错配。
要循序渐进,不要另起炉灶。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抛弃传统产业。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大力推行制造业离岸外包,造成产业空心化,这种产业升级看似轻装上阵,实则釜底抽薪。我国拥有全世界最齐全的产业链,要牢牢把握这一基础,以技术的迭代升级为驱动,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扶持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最终形成互促共荣、互为表里的产业发展格局。
要博采众长,不要闭门造车。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关键技术环节频频遭遇“卡脖子”,一时间“中美脱钩”“去全球化”等论调甚嚣尘上。但应认识到,开放和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科技发展、产业升级尤其离不开国际社会间的交流合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