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当初决心走上写作这条道路的时候,我都没有想好,只是因为身边优秀的人太多,自己开始不由自主地焦虑、慌张,想要找到自己的方向。迷茫了很久很久,避开了大一那种无所谓的忙碌,我开始渐渐慢下来,像蜗牛一样慢,在校园和城市里穿梭,见证学生的悲欢离合,走遍城市的每个角落,静静地拷问,静静地思索。路途上看到了很多很多,有事有感而发便用文字记录着身边的生活。
寒假开始下定决心,一个人宅在家里苦思冥想的创作。六天时间,回顾了自己十九年的经历,用自己的口吻,写身边的人,近三万字的六个真实故事。
写完后自己对着镜子一照,一副邋遢大叔的样子,都把自己吓了一跳。苦笑,原来创作的人都是这样的么?六天时间,几乎是每天一个故事,从回忆人物,到构想情节,再到组织语言,头一次觉得自己的文笔不够用。
再到今年三月,也没有想过,自己会真的一直顶着无数人的不解和质疑,坚持着会走到现在这个程度。
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总喜欢买很多很多书看,但大多数都是《皮皮鲁与鲁西西》《哆啦A梦》之类漫画和故事书,在一个人孤单的童年里,是它们给了我一个充满幻想和欢乐的美好童年。当时很钦佩那些可以写出出彩故事的作家,但自己并不喜欢写作,更讨厌每周一篇的周记,都是照着作文书一抄而过。
到了青春期,开始变得叛逆,与整个世界隔离,觉得一个人孤独的活着挺好,久病成医。初三那年,为了让一个喜欢的人了解我,开始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点点滴滴,每天写完作业再写日记,都会写到很晚很晚,但想到第二天她能看到我写的东西,感觉,就很心满意足。
如今翻看着日记本,从2011到2017,写的篇幅都不是很多,平均下来一年只有不到十篇日记,但是无一例外都很长,中间还有高中三年的空白期。
很长一段时间,我和日记做了亲密的朋友,开始了自己和自己的对话,直到后来老姐带着她已经泛黄的日记本,走进了我的世界。时至如今我们还保有着一样的习惯,老姐看了我的日记,说风格很伤,很像郭敬明,给了我好几本郭敬明的书看,但是一本我都没看,最后大学自己买了一本《悲伤逆流成河》,的确很伤。
孤独是什么?孤独是把自己的灵魂蜷作一团,深深地埋入心脏深处,将无边无际的黑暗当作养分,破土,生根,发芽,最终长成荆棘,伴着蕴含黑暗气息的倒刺,缓缓缠住你的心脏,狠狠的刺入,冰冷砭骨,那仿佛来自地狱般的温度,就叫做孤独。
其实自己之前真的是一个很伤的人吧?翻看着过去自己的记录,就像一个落寞的孩子,把孤独当作屏障,在隔绝了无尽黑夜的同时,也隔绝了阳光,一个人在黑暗的世界苦苦挣扎。
不过仔细想想,也许真是因为有着那般黑暗的过去,才会有现今温暖的自己吧?一直相信,没有人是天生温暖的,他们之所以如此温暖,不是因为天真,只是因为他们自身曾体会过最寒冷的温度,所以能体会到黑暗的痛苦,更愿让世人相信,这个世界是温暖的,是有阳光的。
我的性格随老妈,属于乐天派,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经常因为生活中的一点点小事就一起傻傻的大笑,像个孩子,老爸总是一脸严肃样,出门很嫌弃跟我们走在一起。我知道,老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她受过太多苦,所以如今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对她来说都是幸福的,我随她,不知道是把自己过成了年过半百的老人,还是过成了几岁的天真孩童。
一路走来,配上自己所谓的“娃娃音”和孩子脸,被很多人质疑自己的生存方式,像个孩子,太傻太幼稚,刚开始还会反驳,但是后来觉得没这个必要。在了解你的人面前,他知道你是什么样的;在不了解你的人面前,他认为你是什么样的,你就是什么样的。
我承认自己见识短浅,但我也明白自己的心理年龄所在。虽然有时候也会跟着质疑,自己是不是活的太随意,没有像他们一样认真去活,拼命去活。至今还是不明白原因,不过也不想去追究,人生没有标答,每一条路都可以到达终点,从不愿跟随老一辈和过来人的脚步去走,我有自己的青春和狂妄,许多事情只有自己经历了才会懂,即便是错了,我也要现实来告诉我,而不是无所谓的用个人看待世界的角度来评判我存活的方式。
开学一个月的时间里,利用QQ,微博推广了很多自己写的东西,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他们聊天,隔着屏幕做着跨越心灵的交流,也是一种缘分。其实我也有想见过很多人,因为一些简简单单的话题和喜好,进入了同一条轨道,无论是在闲暇还是烦恼,总能够彼此温暖和倾诉,这样挺好,期待在陌生城市里熟悉的相逢。
一天室友问我不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很非主流么?我微微一笑,所有的内容都没有问题,只是圈子不对而已,因为没有文字中的经历,所以体会不到文字中情感,写出来的原因不是为了刷存在感,也不是为了点赞,只是希望在那些有着同样经历的人看到后会感受到一份温暖,能支撑着他们微笑着生活,这样就足够了。
以前一直都生活的很悠闲,晒晒太阳,漂泊于城市,给自己的心灵做瑜伽,但是生活里没有那么多的悠闲时光,还是有很多忙碌,不过也是因为这些忙碌,所以休闲才更加显得弥足珍贵吧?
想要一个悠闲生活
却不得不开始忙碌
所有的忙碌都会在结束时体现它最终的价值
没有人可以停滞不前
因此再累也要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