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无锡趁早线下活动“斜杠青年”分享会。
斜杠青年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摘自百度百科)趁早社群本就是精进生活的要求者聚集地,所以斜杠青年层出不穷。
01 陈薇:3~6个月,占领60分!
首位分享嘉宾陈薇,在苏州买房后经济压力陡增,心情焦虑。算了算,除了用时间赚取的每月工资,她并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困境中她想是不是可以用自己的兴趣来赚一些钱。当时斜杠青年的概念很火,陈薇想我为什么不是其中一个?!
说做就做,于是先对自己工作外8小时做时间管理。在井井有条的时间王国里,陈薇开始寻找自己的兴趣与擅长。方法有:1、留意别人对你的赞美在哪些方面;2、直接问朋友我适合做什么 3、回想下自己做过最有成就感的事;4、找到自己欣赏的人。所有这些执行下来应该会有不止一个兴趣。
接下来是对这些可能发展的兴趣进一步拷问。问自己:1、为什么喜欢这个兴趣?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个兴趣?2、喜欢这个兴趣的理由;3、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会不喜欢它?4、列出如果把这个兴趣发展为专长,可能会遇到的挫折。陈薇建议每一步都应该用纸笔记录,因为写下来这个动作就好像与内心对话一般。(我也是这个感受呢!)
所以与内心对话完毕,你会得到答案。这个精炼下来的兴趣需要3~6个月的时间不断练习,让你占领60分。不管你之前是否有接触这个行业,此方法皆有效。方法笔记如下:
1、2周的入门时间,把所有相关的书籍、杂志、视频教程等能获得的资源学一遍。以建立对这个领域的宏观印象与概念。
2、3~6个月,高强度、高密度地练习。这个期间更多的应该去找此领域大牛、老师咨询,解答自己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不再闭门造车,而是多交流继续提高自己水平。通过模拟各老师大牛的方法,整合创新出自己的系统。
3、站在更高地位置去看待,多去分享。在分享中,解答他人的疑问,或许你会得到新的视角。“分享即是检验学习的过程。”同时在分享中,你会找到自己的粉丝,收获自己的影响力。而这也许种种机会的开始。
如果以上一切顺利,那么恭喜你即将开启自己的多面人生。不过当然也会有怎么努力也看不到成果的时候。那么给自己定一个期限,最后1个机会。在做了最后努力还是没有成效时,果断放弃,止损。再去尝试另一个兴趣。前提是:你真的全力以赴了。
陈薇的分享很精彩,娓娓道来,干货很多,虽然时间较长,但在清晰的逻辑里,有目标有方法,台风很好。作为首位出场的嘉宾,没有被之前一个不知所明的幼儿舞蹈暖场影响,镇定自若,我觉得和她之前做过多次培训和分享的经验有很大关系。
02树小君:寻求认同感
第二位分享嘉宾树小君应该不是原定的分享人,是在有位嘉宾缺席时用来顶上的人选。但他在斜杠青年的路上已走出了范儿。前IT男,涉水过金融、广告投放,房地产融资等等项目,爱好话剧,自诩是混社会的老手。目前的主要业务是接洽一些选产、策划的业务。比如本次活动就是他联系的场地。虽然亲友多次表示他应该专注一个领域,“不务正业”最后也成不了事。但其实在生活中经常或找他帮忙。所以树小君以为:与其寻求认同感,不如创造价值!
不同于一般有一个日常工作为主业的斜杠青年,树小君是均衡发展,已把副业做成了主业。而这在家长的眼里就是不务正业了,他也坦言目前的业务很不稳定,2月不开张,开张吃2月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此他也很苦恼。我想他既然在这一领域已被认可,就应该经常去分享,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打造自己的自媒体平台。让越来越多的人在有宣传、策划的需求时,能想得到他,能找得到他。
03郑喜月:吸引力法则
第3位嘉宾郑喜月,坐标上海趁早。在今年4月前,与我一样,也经常在自我和超我的搏斗中苟延残喘。但在今年4月参加的一个心理培训中,郑喜月自觉”被真正激活!“从内发出的动力源源不断,而她的收获也出乎意料。
郑喜月的分享互动性很强,但无奈这次活动场地是一个开放性的场地,并位于商场1楼。私密性很欠缺,所以在她互动时,剩下寥寥的听众响应不佳。
一场活动举办的成功与否应该关注它是否完成了举办的目的。从整体效果来说,这次的分享会我打65分。场地是影响很大的一个原因。我认为应该定在一个安静的闭合空间。开放式的商场,一来无关人员经常性会出现在听众视野,打断思考;二来互动会受影响。当场地中都是同类,听众的分享欲望会更强烈,小圈子互动的效应加强。原来在无锡趁早外的一群人会通过一场活动进入组织内部。
不管如何,我都对自己选择去参加这样的一场分享会感到满意。很多人在中途甚至在开始后的半小时就离开了。
一个地方是地狱或是天堂,端看你自己而定。带着勇气和宽阔的心胸前往,便可能发现自己置身天堂。
——《蝴蝶·天堂·探险记》
不管环境怎样,只要你吸收到了这场分享的精要,你所花费的时间就有价值。感谢举办方——无锡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