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头疼”的模仿能力
最近刚刚读完的《孩子,你慢慢来》有两篇文章,让我在今天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培训会上再次想起。
其中一篇是《终于嫁给了王子》,龙应台给两岁的儿子讲白雪公主故事时,忧心忡忡,:短短的情节中,有各形各式杀人的方法,用刀子砍头,用剪刀剖开胸膛取出心脏,用丝带套住脖子把人勒死,用毒药给人吞下……美妙的童话中也有诸多的残酷与暴力,仅仅两岁的孩子就让其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甚至处于模仿力超强的孩子,能保证其去不去模仿么?最后妈妈将白雪公主移到书架上最高的一格。
另一篇《读水浒的小孩》中龙云台,给六岁的安安绘声绘色的讲述水浒传中的好汉故事:鲁智深如何酒醉大闹山庙、宋江为何怒杀阎婆惜、武松又是如何替哥哥报仇……由于故事情节的丰富有趣,加之妈妈动情的讲解,安安听得很入神,非常感兴趣,但梁山好汉的所作所为,都不免带点“匪气”与“痞气”,最终妈妈中断了水浒传的讲解,但几天后的安安在街道玩耍时,已经将“打家劫舍”的故事完美复制了。
看完这两篇文章时,我当即就在书上做了些批注:在妈妈的声情并茂的讲故事过程中,里面有很多儿童感兴趣的情节,善于模仿的孩子们在对书籍只停留在字面理解,有趣层面。时,作为家长如何导读导教导引,是们智慧课。
显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龙应台也有为难之处,也有纠结,那该怎么办呢?
今天在进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培训时,强调对民间文学的了解与解读时,提倡用故事的逻辑读故事,不把民间文学等同于历史和现实,提倡关注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不要将主人公过渡道德化。这似乎让我从中找到了答案,儿童并不像我们成年人那么复杂,他们关注的很简单,心思很单纯,也许我们放平心态,这是孩子成长阶段的必经之路吧,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就好了,不夸大,也不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