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桃源情结,于喧嚣乱世之中,渴求一方安稳,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尤其是在战争中,整个世界身陷囹圄,难以脱身,唯有一座孤岛寄存了《血战钢锯岭》里所有的温情。
和电影最大的不同,除了渲染战争,就是描写战争之外的宁静。鲜明的反差更显战争残酷。
《血战钢锯岭》电影里并没有讲述血战钢锯岭之前的战役,电影情节上为了塑造血腥场景宣扬暴力美学,将剧情加快甚至有些夸大其词,事实上在原著里,登上钢锯岭之前有两场重要的战役,一是关岛抢夺水源,一是决战莱特岛。
莱特岛是隶属菲律宾的一座热带岛屿,辛苦作战许久道斯所在的77师几乎整月都在海上朝着新喀里多尼亚修整地进发。这种热带海域,白日里风平浪静,沙鸥翔鸣;夜晚凉风习习,繁星闪耀,道斯总会在甲板上诵读《圣经》,感受赤道附近潮湿的气候,伸伸手仿佛就能触碰整片星空。不再有恼人的蚊虫、黏糊糊的空气和难以下咽的食物。但这种惬意并没有保持很久77师就被召唤前往莱特岛,已进入雨季的莱特岛仿佛整座岛都是水做的,稻田、公路甚至是天空都是水雾。
莱特岛曾被日军占领,土著居民伤亡惨重,且多为儿童。道斯没有接受过儿科医生的训练,但看到孩子们痛苦的神情,于心不忍,这位新晋的“儿科医生”救治了第一个孩子,并和他一起嬉闹后,依旧没有忘记安息日的礼拜。道斯需要前往到半岛的另一边,去拜访那里的基督复临信徒,他背上急救包带着装备,跳上了一艘独木舟,没想到竟成为道斯军旅生涯里最愉快的半天。
独木舟是由帆布、竹子外加精致的支架制成的,一名14岁的少年充当船手,少年是当地极少数没有受到战争的伤害的孩子,他的眼里还有澄澈的光芒,带着无畏。这段时光出乎意料的美好,没有了日本兵的叨扰,枪炮声、怒吼声都消失了,只剩下风声、水声和呼吸声,外面的世界还乱着呢,尸横遍野、马革裹尸、四面楚歌,都不想再想了,随着水波,顺着风声,漾舟前行。道斯没有想到面前的少年竟会六种泳姿,他很是骄傲的说如果有人朝他们开枪他就立即把船翻过来躲到下面,更没有想到这里竟然还有一处淡水泉,许多人提着陶罐正在取水。
莱特岛这方的平静与战争格格不入,仿佛一曲悠扬宁静的桃源恋歌。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这番独立于乱世的宁静尽管很短暂,却是心灵休憩的绝境,给了道斯喘息的机会,以更好的姿态去迎接更加惨烈的战场。电影里有太多东西无法表现出来,反倒是文字更加打动人心,未曾被鲜血染红的叶,微漾在清风散落在水波里。“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王维于乱世中寻求现世安稳,而道斯却在无意中体味到这番滋味,何尝不是一种眷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