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咖FM
陪伴你的第282个夜晚
/
2018/06/11 周一
配图:Internet
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颁给了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这是枝裕和第五次征战戛纳,提起他的作品,必是家庭题材,必是温情治愈,必是克制内敛。但这次不同以往的是,他将“家庭”又上升到另外一种层面。
2004年是枝裕和拿一部《无人知晓》换来了最年轻的戛纳影帝,也换来了日本第一个戛纳影帝。
2015年的《海街日记》在收获了一大票眼泪之后,却在戛纳铩羽而归。
2016年的《比海还深》更是被影评人评价道是自我重复之作。
2017年《第三度嫌疑人》更是惨不忍睹,被戛纳拒之门外。
难道,是枝裕和真的已经被电影节摈弃了吗?
2018年,他终于用一部《小偷家族》重塑了大家对自己的判断。影片一经上映后便被不少媒体盛赞“在《无人知晓》最好的作品。”
1962年,是枝裕和出生于东京,毕业于早稻田文学系,毕业后进入电视台,拍了多年的电视纪录片,最为人熟知的是1993年一部关于侯孝贤与杨德昌的创作纪录片,侯孝贤的电影风格也极大地影响了是枝裕和后来的创作。
1995年,是枝裕和迎来了自己的长片导演处女作《幻之光》,第一次出手便入围了同年的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在其后的20多年间,他稳步提升,慢慢形成了自己温情细腻又不缺乏力度的影像风格。
大概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是枝裕和的定义,对影评人来说,他是一个以擅长拍摄家庭题材故事出名的日本导演。所有会被粗心的人忽略的生活细节加在一起,就是他的电影——小孩子喝饮料时咬扁的吸管,为了逃课拼命摩擦升温的体温计,妈妈做的炸玉米,还有几乎会被所有大人忽略的小学生课堂上关于奇迹的讨论.....
“平静之下,波澜四起”是影迷对是枝裕和电影的评价,在他的电影中,很少有明显的戏剧化冲突,大多是从日常片段中表现出细腻情感。喜欢是枝裕和,是喜欢他对家庭关系的剖析,对于家庭伦理的反思。每一个看似温馨的故事,背后都有着悲伤的裂痕。
《无人知晓》用最温暖的色调,讲述了最悲惨的故事。《步履不停》用平淡讲述了内心的折磨。《如父如子》用对比讲述了父子与血缘的关系。《海街日记》则是母女之间的纠葛,在四位美少女的故事之间,穿插了三个葬礼。可以说,是枝裕和是我见过的,最“坏”的导演。
这一次的《小偷家族》主题野心更大,几乎包含了之前探讨过的所有问题。例如:父母对于子女的抛弃,父子之间的关系,母女之间的关系,以及血缘与亲情之间的关系等等。《小偷家族》中,导演试图把血缘与感情这个议题,放到所有的家庭成员的关系中去展开。
《小偷家族》讲述的,就是一群孤独的社会人,例如孤寡老人,杀人犯,离家出走的女儿,被遗弃的孩子等等。他们用彼此的温暖,组建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这个家庭里有奶奶,爸爸和妈妈,以及姐姐、哥哥和妹妹。影片的故事从路边捡来的女孩:Yuri开始,展开了这个重组家庭,接纳新成员的故事。
人生从来都是不公平的,有些人在出生时,就遭遇了最大的不幸。这样的人物困境,在是枝裕和的镜头下,被娓娓道来。他依然是那个,最残忍的导演,让你在背弃的伤痛下,感受人性最后的一点温暖。
全家被牵在一起的原因只是他们口中反复提及的一个“爱”字。
一边是将“爱”进行到底,一边是社会犯罪。两者的不对等更加放大了阶层中的苦难和伤悲。
这种表达和上升的意味,早就超越了“家庭治愈”所带给影迷心中的触动和震撼。
是枝裕和有很多标签:温情而克制、细腻却不沉闷……(不管是电影还是导演本人都是如此)
“沉静、克制,却给观众足够的空间,去体味影像背后的深情。” 这是《卫报》对他的评价。
他的作品展现就是生活本身和平凡生活中的人。比如,《步履不停》,他会用两个小时的片长来表现一个家庭两天的生活场景。
在《无人知晓》中,他把自己设置成一个观察者,捕捉并没有看过一页剧本的孩子们的自然反应。
他曾说过:“我不喜欢主人公克服弱点,守护家人并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更想描述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的美好的瞬间。”
他不急不躁,也不会强加给你任何个人的态度。片子看起来像是纪录片,或是一本闲扯家长里短的流水账。
正因为这样,在每天已足够忙的生活中,我们的确需要这些节奏慢的东西来调和,把你的注意力分散到生活中去。对一个优秀的作者导演来说,电影是表达自我的工具,奖项不过是恰逢其时的肯定。金棕榈为是枝裕和的职业生涯盖上了光辉的邮戳,但让喜欢他的影迷更高兴的是,能在和他作品不断的对话中,不断感受人性的温暖和思辨的乐趣。
不惧无人知晓,唯有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