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
最近上映的几部国产片,豆瓣评分都很低,这引起了央媒的注意,点名批评豆瓣恶意评分,引导观众拒看国产影片,“严重破坏了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很多人猜想,央媒发这样的文章,说明豆瓣摊上事儿了,高层不高兴了。
豆瓣评分有没有问题?当然有。微信可以刷阅读量,京东可以刷单,豆瓣当然也可以刷评分。那些电影第一场还没放完,就齐刷刷出现的1分评价,令人生疑。
因为1分意味着失望至极,意味着完全浪费钱浪费时间,意味着就是一堆臭狗屎。按照正态分布,1分应该不会大面积分布,就像10分评价也不会大面积分布一样。40%以上的1分评价,确乎有问题。
相比人们看到心目中真正的好片,才会给10分;看到不达预期其实还不赖的影片,直接给1分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你看豆瓣评分,高分大抵真的是好片,低分却不一定真的有那么烂。你知道,不负责任地骂人是一件很爽的事情,符合人类作为动物的心理本能,老子不高兴了,老子就给你低分,你咬我啊?
因为无需负责,所以没那么理性。这不是评分机制的问题,而是我们如何看待评分数据的问题。央媒点名批评豆瓣给国产片打低分,是把豆瓣也当成宣传机器了,或者,是把豆瓣当成“敌对势力”代言人了。
其实,在不可能完全排除的基于商业目的的恶意刷低分之外,这就是真实的网络世界,你做好了别人觉得应该,你做得不好或者只是不够好,很可能就会遭遇满满恶意。
在打低分这件事情上,不要指望会有人手下留情,给你三分薄面。人是会联想的动物,感性是常态,理性是变态。影响人们做出评价的,不仅是这个电影本身怎么样,还有这个电影是谁拍的是谁演的,都很重要。比如同样的《长城》,导演名字写李安或者姜文,女主角名字写杨幂或者刘诗诗,评分很可能就不一样了。
像豆瓣这样的平台,没看电影就可以直接评分,当然一半评的是电影,一半评的是人。或者,人评的比例还要更高,因为不喜欢某个人所以不喜欢某个电影,这种事情多了去了。非要加上“恶意”两个字,或许也可以;但是,这种“恶意”绝不是“引导观众拒看国产片”那种,也绝不是要有意破坏中国电影生态。如果出台一个新规,要求给国产电影打分最低不能低于6分,那才真的荒诞无比。
作为导演或者明星,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弄一作品,结果评分很低,当然会很失落,但是真没必要去死掐,或者去找央媒诉苦。你哪怕改变得了上层宣传,你也改变不了底层评价,真正掏钱去看电影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底层观众。所以,正确的姿态是,面对成吨的口水与鄙视,保持自己的心境和姿态,不去回应更不去回击,把你能做好的做好,坚持自己的原则,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骂你的人毕竟不是全部,要不然,是哪些人去默默买票看的电影呢?这些人才是你要伺候好的,是你要重视的,你是在为他们拍电影。不是说骂你的声音可以完全无视,你肯定还是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好,有意义的建议不妨吸取,有意义的教训不妨改进,但你永远不要指望让所有人都只夸你不骂你。
作为电影观众,看电影之前看一下影片评分,读一下相关影评,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但你最好也还看一下预告片,结合你自身的偏好去选择电影。无论何时都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你不是提线木偶,你必须独立选择。人云亦云的好片,可能你根本看不懂,或者明明就觉得很烂;人云亦云的烂片,没准儿真的没有那么烂,只不过你比别人更理性,你看的是电影,别人说的是人。
文/舒圣祥(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
优酷自频道:书生香评,欢迎订阅。
欢迎观看和分享书生香评视频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