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着实是件苦差事,于是如何获取信息源,怎样利用工具去辅助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信息尽量简化
我们每天都在被微信公众号,微博,朋友圈不断收割注意力,除了获得当时了解新讯息的快感外,还有什么真正有价值值得我们花时间的有效积累吗?
如果你关注一些大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大V时间久了,你会慢慢发现好像他们发的内容都差不多,慢慢的你也会有点审美疲劳,我们是否真的有必要在临睡前把这些小红点全部看完呢?加上这类app,我们会发现自己一天好像没做什么,时间嗖的一声就迅速过完了,于是我们感叹时间过的好快,可是内心深处又隐隐约约的为自己荒废时间而感到愧疚。
有些人说我们这种状态就是信息过载,实际上信息过载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信息本来就很多,只是科技的进步让我们了解到这些信息而已。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过滤信息的能力没有相应进化的那么快而已。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本书上给出了一些加快进化的方法:
1.只抓优秀的信息源
不管是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还是微博,今日头条等各类信息源,上面的文章有很多,可是真正值得我们认真看,认真思考的就没那么多了。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是稀缺的,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好的信息源,一份好的信息源抵得上上千份噪音。不要过多的关注八卦信息或者时效性很快的讯息。
2.不追流行
不追流行不是意味着我们跟时代脱离变得离群索居,而是避开别人故意给我们营造的各类新闻,不关注别人的爱好,因为这些并不能使我们自己变得更美好。
3.注重事实和逻辑
事实就是事实,逻辑就是逻辑,这些东西都是不会变的。看别人的观点的确有意义,但对待别人的东西要慎重,要通过逻辑去验证,而不是抓过来就直接塞进自己的脑子里,这样你就很容易被各类纷繁复杂的观点给搞晕。
4.多看些逻辑学的书
没有自己的思考就好比是树没有根,好比浮萍一般随波逐流,并且自己心里还唯恐自己跟不上别人,把自己搞的巨累无比。
所以要多看一些逻辑学的书,再不济也得懂得基本的逻辑三段论,不要别人忽悠什么就相信什么,有点辨别力。哪怕自己想的不太对,或者不太精准,但是经过自己思考之后对一些事物会有更深的体会。以后遇到类似的事也能更快的融会贯通。
信息简化需要注意的
信息需要简化,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经过简化过的信息进行简单思考,而是引起我们思考的源信息必须少而精。更多的去思考信息底层的原理,也就是寻求T-1的原理。这两天正在高考,可以举个高中学数学的例子。有的人在高中貌似学的也没有那么刻苦,甚至老师布置的作业时常都完不成,可是高考的成绩却很好,其实这是因为这类人掌握了考试的底层规律,然后用这些规律来推论和解题。自然记得更牢靠也没那么累,因为知识点就那么几种类型,掌握了解题思路和技巧,其他就好解决了。
精准思考
我们都知道,在我们需要结论的时候,我们是需要收敛思考的,也就是把有用的信息、相关的信息尽可能多的作为我们用来归纳的判断和依据。
但在结论之前,我们并不知道哪些信息是对正确结论有决定性影响的,因此此时我们的思考是需要尽量发散的。
可是有些人经常把这两者搞混。好比在开会讨论问题时需要大家畅所欲言,大家都在发散思维,可是有人却在收敛,只赞成自己认可的方案而对其他具有启发式的提案充耳不闻,这就犯了大忌。
发散思维的喂养
发散的潜意识需要“随机”,“混乱”,“不相关”信息的喂养。记得高中,有时苦苦思索一道数学题而不得要义时,碰巧要吃午饭,于是就放下这道题去吃饭,在吃饭的路上和回来的路途中,突然之间灵光乍现,一下子就想通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潜意识是会自动运行的,当我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并让它时时保持后台运行的时候,它在我的思维定式里难以突破,却可能在我的思维定式“监控”失效的时候,从其他“看起来不相关”的事情那里找到突破口,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家常常说要去寻找灵感的原因,寻找灵感并不是一件定向的事情,相反,最大程度不定向,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灵感,但前提是,这件事依然在后台运行。
思维直觉化
有时看侦探电影会发现警察经常在白色纸板上画出各种人物的关系,以前觉得为什么要画出来?直接记在脑子里不就行了嘛。后来我慢慢想通了,人的工作记忆是有极限的,思维负载也是。一边记忆东西,一边思考另外的东西,思考的效率和发散性是会受到影响的,无论记忆的东西有多么简单。
用视觉去替代记忆,就可以让大脑分配给思考的运算空间尽量大,而越清晰越详细的图解,就能让这一过程的效用最大化。也就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