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60后的“杞人忧天”——童话大王停更与“狼来了”之思

昨天,两篇文章搅乱了我的心绪。一篇是80后作家在朋友圈的感慨,诉说着童话大王停更带给他的震撼与失落。另一篇标题大胆吸睛,把Deep seek比作“狼”,一下就抓住了读者眼球。

童话大王郑渊洁停更的消息,对80、90后这两代看着他的童话长大的人来说,冲击无疑是最大的。而当年给孩子读这些童话的父母,多是60、70后。这消息就像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波及四代人,到底让多少人心里泛起波澜,难以估量。至少在我家,三代人都受到了影响。

我问爱读课外书的00后孙女,知不知道郑渊洁停更这事。她语气里满是惋惜,还说:“他为啥停更呀?和那个高科技比一比嘛!当年棋圣聂卫平不也和机器人大战了好几个回合吗?”

没错,“狼来了”,就得勇敢面对!可童话大王停更和“狼来了”究竟有啥关系?这问题让我这个心软又善良的60后开始忧心忡忡。一番了解分析后,有了下面这些答案。

一、前奏:新科技带来的新挑战

2025年新春之际,人工智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细细琢磨,这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道德困境:就拿自动驾驶汽车来说,当面临“救路人还是保乘客”的艰难抉择时,机器给出的答案总是不尽人意……

2.虚假难辨:如今的高科技能生成明星说假话的视频,这样一来,诈骗和谣言变得更加难以防范,我们的生活好像被一层虚假的迷雾笼罩。

3.失业冲击:过去机器替代的是体力劳动,可如今,它让很多人陷入了失业的恐慌。

4.信息局限:智能算法把我们困在一个小小的“信息泡泡”里,我们很容易被人利用,被洗脑、被煽动情绪,失去对信息的自主判断。

5.武器风险:无人机装上智能程序后,可能会自主识别目标并开火……

仅仅这几点,就足够令人震惊。看来,我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

先不说其他行业,单就写作这件事来聊聊。四十年前,我常抽空帮做文秘工作的老父亲打印资料。那时,空气中弥漫的油墨味,在我看来就是文化的象征。老父亲用沾着油墨的手指轻轻翻页,嘴里念叨着:“铅字沉甸甸的,拿在手里,心里才踏实。”他的认真,满是对传统文字工作的坚守,也是对文化的深厚感情。而当年的时髦物件——铅字打字机,如今已成为古董,被摆在博物馆里。

前几天去看望老父亲,和他聊起如今科技的强大。九十多岁的他笑着说:“当年要是有它帮忙,可就轻松多了。”父亲这句玩笑话,让我陷入思考:新科技不过是人类的助手,研发它不是为了限制人类,而是为了提供帮助。

然而,新科技在写作方面的强大功能来势汹汹。就连我家最精通数码产品的儿子,也不禁感叹:“让它写封家书,格式工整,却像说明书一样,毫无感情。”孙子笑嘻嘻地说:“要是老师允许用它写作文就好了。”大孙女立刻反驳:“怎么可能?没看到好多媒体都说,一旦发现用机器作品投稿,就会被拉黑,以后都没投稿机会了。谁敢让机器代替自己写作?”

确实,网上有很多关于新科技时代作家是否还有写作必要的文章。像余华等知名作家,也在镜头前探讨新科技时代的创作。

二、回音:三代人的回响

郑渊洁停更的消息传来时,我们祖孙三代正围坐聊天。儿子突然放下手机,感慨道:“我们这代人的童年导师,要退场了。”我看着他脸上的不舍与感慨,心里明白,对于读着郑渊洁童话长大的他们这代人来说,这些童话有着特殊意义。儿子喜欢音乐,把《舒克贝塔》里的每一首插曲都唱得烂熟于心。

我还认识一对90后小夫妻,给双胞胎儿子取的小名分别是“舒克”和“贝塔”。

孙女从书本中抬起头,天真地问:“郑爷爷写了这么多年,是不是累坏了想休息呀?”孩子的话总是如此单纯温暖。

我从书稿里找出1988年版的《童话大王》,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孩子们当年收集的卡通贴纸。这些贴纸虽已褪色,却承载着他们童年的欢乐与梦想。

书中有句话下面被红钢笔画了波浪线:“用想象力做翅膀的老鼠,比只会循规蹈矩的猫更自由。”我深知这句话在80、90后心中的分量,它就像“精神密码”,那些充满想象力与正能量的书,是他们成长的精神食粮。

我突然明白,为何机器续写的故事总让人感觉缺点什么。原来,物资匮乏年代里野蛮生长的想象力,带着质朴与温度,是机器无法复制的。那是一代人对梦想的执着,对自由的向往。

三、坚守:新时代的文化传承

“机器肯定没听过奶奶给孙子讲小红帽的故事!”这个想法如同一束光,瞬间驱散了我的疑惑。无论技术多么发达,一家人围坐夜谈时,老人眼中的温暖火光,传递给孩子和孙辈的那份温情,是机器永远无法给予的。

就像我用语音输入记录灵感后,还是喜欢用钢笔在稿纸留白处写写画画。这是给文字留下呼吸的空间,是我对写作的情感表达,这种诗意与浪漫,机器永远无法体会。

此刻,我领悟到一个道理:机器能写出工整的句子,却写不出姥姥纳鞋底时哼的小调;能模仿名家文风,却学不会老裁缝量衣时手指的温度。

六十载岁月,让我们这代人明白:不必害怕浪潮打湿裤脚,真正的好故事,永远源于赤脚踩在泥土上的真实感受。

新科技时代的到来,并非“狼来了”,而是人类创作的新契机。面对新科技的浪潮,我们可以另辟蹊径,也可以勇敢接受新事物,学习并利用它为人类创作服务。无论作何选择,我们都应坚守人类创作的核心——情感与创造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