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古往今来,任沧海桑田,物换星移,这个话题的热度却依然不减,谈及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表现的形式和内容虽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却也有一定的共通性。
今年寒假,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有幸阅读了作家三毛早期的一部作品——《花落知多少》,初次浅读,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并接连把她许多的作品都如饥似渴的一一拜读。读三毛的作品,我最大的感受其实也如大多数三毛作品的读者一般,就是三毛那种对生活深入到骨子里的热爱,这种热爱不仅仅是每个人向往的诗和远方,其中也掺杂着实际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三毛很好的拿捏了中间的那个平衡点,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尤其是那些拿自己所谓的诗和远方来逃避现实的人应该学习的地方。
但从三毛的生活经历中,有一个重要的点也是我们不容忽略的,就是她与父母的关系,这种关系曾无数次将三毛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可以说,三毛的父母就是挡在三毛和死亡之间的那堵墙,这堵墙不仅高大而且坚不可摧。
其实,我们的父母和三毛的父母又何尝有什么不同呢?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天下父母爱孩子的心都是一样的。虽然我们没有三毛那样特殊的成长经历,父母爱我们的方式也许也没有像三毛父母那样得当,但谁能否认,我们父母也无时无刻的挡在我们与死神之间,纵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依然屹立不倒?
在我们懵懵懂懂时,父母用细微不至的照顾将向我们伸出魔爪的死神拒之千里之外。吃,要讲究营养健康;穿,一定不要劣质,因为劣质的料子含有的化学元素可能有害我们的身体健康;住,采用各种方法驱除房子里的甲醛,保持家里的干净卫生;行,时时刻刻教你如何应对坏人的办法,很少让你单独出行。即便这样,若我们还是生病了,遭遇危险了,冲在最前面,为我们不顾一切保驾护航的依然是父母。我们很多时候觉得父母是过度担心,啰里啰嗦,殊不知多少次,父母与死神殊死搏斗,将我们从其手里夺了过来。
慢慢地,我们长大了,心智逐渐成熟了,开始意识到父母于我们生命的重要性。求学,工作在外的我们,或许刹那间,开始恍悟到家不再是我们拼命想挣脱的牢笼,而父母也不再是那可恶的牢笼看守者,可我们却很难再常常归家。我们在工作,学习上遭遇的挫折,父母也已无能为力,但好歹,累了,倦了的时候,有父母在的那个家还能给我们些许安慰,给我们生活下去的动力,可能无数次萌生的轻生念头也因此而打消。
时间的列车依然不停的往前驶进,但中间总会有站点,于是一站到了,父母下车了,从此消逝在我们的生命里。我记得高亚麟曾在一档综艺节目里说过:“父母在的时候,我们还不知道死亡是什么,而当失去父母后,我们直面死亡。”确实也是如此,我们在生活里也经常看到,有些人经历过失去父母的伤痛之后,好像一夜之间突然长大了,这种长大其实也就是他们直面死亡后,突然间意识到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因此更多了一分对父母的理解,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我们生命中三个不同阶段的主体,孩子,父母,死亡,在某种直觉上,顺序似乎难以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