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女单半决赛孙颖莎对战日本的早田希娜,我在读书群里发了个信息,“鼓励”家长带孩子看电视……
前两天,有位家长问了一个问题,如下:
问:暑假,天气炎热,孩子除了学习外,一在家就玩手机、看电视,怎么办?
答:这样的问题很普遍啊!有的父母不上班,有限制还好。但是对于父母上班早出晚归的,孩子在家,情况更严重。
我没有做太多的解释,其实,像这种问题的解答,网上有很多,专家支的招比较多,特别科学,比如: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带孩子去图书馆等等。但是,从现实中看,收效好像并不大。
我倒想到两个问题:我们成人看手机看电视吗?为什么不支持孩子看手机看电视呢?
问题1:我们成人看电视看手机吗?
答案很明显吧?我是带孩子亲自观察过,在地铁上,在公交上,一眼望去,99%的人都在低头玩手机,可能在看小说,或者刷视频,还可能打游戏。还比如,在游乐场里,在商场里,一般是孩子在毫无顾忌地玩,大人呢?在旁边坐着玩手机。
显然,手机已经完全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了,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点。那么,随着Ai技术的发展,未来属于孩子们,他们更加离不开高科技产品了。
与其制止,不如引导。
问题2:为什么不支持孩子看手机看电视呢?
我理解家长的担心,无非有两点:一是担心孩子上瘾;二是担心孩子近视。
何为“瘾”?我查阅了一下资料:瘾一般有两个含义:其一,泛指某些特别浓厚的兴趣,如某人看书、看球赛、运动上瘾,这种可称“书迷”、“球迷”、“运动迷”,通常别人的评价都是正性的;其二,指特别深的不良嗜好,如烟瘾、酒瘾。
原来上瘾是分好坏的。小时候,电视刚刚出来,我可喜欢看了,特别是电视剧、动画片。我记得,吃过晚饭后,奶奶家就早早地坐满了人,有坐小板凳的,有席地而坐的,后面的看不见,干脆就站在凳子上。欢呼声,鼓掌声,叹息声此起彼伏的,那场面不亚于看露天电影。
这下,可坑惨了我!
赶在周末还好,如果第二天上学,我就变成了一名“听众”。人躺在床上,耳朵听着声音,还发挥了想象力,两全其美!只是有时听着听着就睡着了,第二天干脆瞪着眼睛听,眼睛累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暂停营业”了。
那个时候,家里人就是强制,根本不会满足,也不会讲什么道理引导的,得到的结果就是孩子表面服从,内心抗拒。
“上瘾”与“电视”“手机”,如何才能友好相处呢?我分析了一下,大致有那么几点建议:
1.孩子与父母达成一致。
孩子就是孩子,哪怕是大学生,自律都是需要很顽强的意志力控制的。看电视、刷视频相对于学习、阅读要轻松多了,起码不需要思考,看就行了,所以容易被接受。
父母需要站出来,与孩子一起分析利弊。
时间上,不管是看电视还是看手机是需要有限制的,每次最多不超过三十分钟。
内容上,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看的内容,一旦发现内容不合适,家长需要引导,各大公众号推出了很多节目,比如:跟着课本去旅行,三国演义,国家宝藏等等。看完分享后,举行一个小小的分享会,分享会把看的内容重新进行了回忆,并且交流了思想。
著名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我想,同样适用于孩子。
2.父母需要坚持执行
孩子肯定不会严格按照要求来的,很多孩子会钻缝隙。比如,约定了看三十分钟,孩子控制不住,家长可以用这样两招:提前告知时间快到了;一旦超时下次不能看了。
一旦约定好,父母需要严格执行,而且需要坚持一段时间,切记出尔反尔。
这两天,我和小雪一起看奥运会比赛,我们有个前提:所有学习完成后才可以看,不然再喜欢的比赛都不允许看。这样的规定,我们严格执行,她比我积极,刚开始心里着急,想着赶紧完成,质量就不高。我理解,孩子总是想着当下不想后果。但是,问题一旦出来,作为父母心里要有数,在下一次学习前告诉她,让她意识到认真完成而不是应付任务,几次重复下来,自然就能按照约定来了。
最后,我想,不管是手机、电视,还是其他事情,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思考:不看电视、手机,还可以做什么?每个孩子喜欢的不一样,观察后列出来,孩子有了自己热爱的,对于手机、电视自然产生了屏蔽。
以上只是个人建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