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晚上九点回宿舍,一打开门,一阵热气扑面而来,四处看了看,发现姑娘回来洗了澡洗了头回教室上课了,新班级今晚刚组建,寝室也由806换成了809,刚开始,我还跟七哥说,让她自己动手锻炼一下,后来我想起来,她还有一顶帐子需要拆装,我有些按捺不住了,也只能选择相信他了。
姑娘回来说,在原10班同学的帮助下,她把蚊帐也安装好了,听说新寝室里有三个自己班且806的室友,还有一个初中同学,这样听起来我悬着的心就安定了,之前不知道为啥不安定,就是有些凌乱,乱中还出了错。如果是之前,可能有多种方式来掩盖混乱带来的情绪等等,我今天的选择是打扫卫生,整理换季衣服。在打扫的过程中,心慢慢安静下来,我很好奇,为啥我高中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个方法呢,我知道自己的脑子里嗡嗡响,同学让我去听古琴,我去听了古琴,但不听的时候就还原了?
感恩在收拾的过程中发现我有很多小物件,买的时候觉得不大贵,买了就买了吧,随后发现丝巾有四五条,搭配也不好搭配,样式各一。再剁手的时候要问自己真的需要吗?一顶春秋天的帽子也闲置很久了,运动上衣有四件,今天断了一件,之前要买运动服锻炼,现在宽松衣服就可以上阵,对物品的依赖程度减轻了,也犹如我不再那么依靠七哥,仰仗同事了,这时候才理解支支老师说的话:我们对物品的依赖是我们内在的显化,也是一种投射。
感恩关于利他和利己的思考,昨天讲了定语从句易混知识点,我在讲解过程中,我只想把题目在预计的时间里讲完,这是利己,但学生却一脸茫然,我不顾,是只顾自己,是极度利己,如果我有利他思维我要怎么做呢?我想到了去跟孩子们一起去做思维导图,清理一下盲点,梳理一下易错点。想到这里,我豁然开朗,当我再抱怨自己都已经说了很多遍,学生听不懂的时候,脑子里闪过女儿说的一句话,厉害的老师会归纳总结,一般的老师只会有一说一。感恩我的孩子和我的学生。让我过去只停留在what环节,现在会回到how环节,进而进行深入思考。在早修的时候,想到母亲时常这么夸我女儿:你真棒,其实这句话说多了,我们便不知道哪里棒,久而久之,棒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我们在格物的时候需要一份具体的称赞。比如,你今天可以自己收拾你的衣物,洗澡,自主安排时间,忙而不乱真是太棒了!
感恩在面对和逃避之间,我选择逃避的时候多,上一份工作我是选择让学生自己总结,我自己不总结,久而久之我停留在what环节,我也最终会被别人替代,原以为东家看不上我,给我气受,这一刻我发现我在以受害者来思考,我是我,我是社会的人,我宇宙之子。我在不断地自我省察,我就会精进,哪有精力在考虑自己会不会被替代的问题!
感恩下午回办公室改作业,写练习,提问个别学生,周二我没有课的时间我去办公室了,我看见自己,把落下的事情安排好,情绪会变得稳定,身体也轻松,从三点忙到六点半,把明天的活都安排好以后,我才发现自己的轻松,给自己煮了碗面,鸡蛋和几片生菜,洗菜的时候发现菜是柔软的,之前都没有这种觉知,还知道只需要几片就好了,之前都是一锅熟,我当时为什么要选择一锅煮下去呢?是我想图快,图省事,不是按照实际需要来决定的,锅的大小,几口人,饿不饿?今天煮面的时候,突然内心涌起了一种爱,点了蜡烛(我买了很久了,刚用上,或者说最近总持续地点蜡烛),支支老师说蜡烛是高能的,我还学会了在花盆里放了三只小蜡烛,把花盆一物多用用起来)。我感受到的爱是什么呢?是慢一点,构思一碗面怎么煮,加什么辅料,加什么调味料?慢一点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我也愿意体验那份创意带来的喜悦。过去只听到一个指令是带着爱前行,这是what,那要如何实现呢?过程怎么做呢?跟着小伙伴们,不断带着觉知,保持觉察。我可以为自己煮一碗爱心面了!还不知道这个路径具体是什么?好像是不设目标,就去放慢脚步,不受约束地去做就好了。
感恩社群在读《大学中庸》,经典她是一个系统,今早在旁听的时候,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刚懂事的时候就读到这本书,我会是今天的样子吗?我是一个二元对立的人,我只记结论,记得更辛苦,后来发现自己记不住了,我开始自责自己,多了四十多页的《大学中庸》,我的一些观念慢慢得到改变。孝,可以是照顾好自己,好好工作,按时吃饭,孝不是非得给母亲多少钱,孝是能和颜悦色的和父母说话,说到这,我有点面露难色,这最近十多年年没少给父母摆脸色,我也少了好好说话的底气。父母心,我对待工作有这份父母心吗?我时常现在我能获得多少的角度去看问题,哪有多少的得啊?
感恩我之前做的家宴,按照流程走,我那就是一个活动,在经由大家分享的家宴的图片我才察觉我内心的喜悦没有出来,爱没有出来,只是想要摆弄一番,完成一份作业,总觉得作业里缺少点灵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