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办公室写试卷分析,门被轻轻推开了,进来一位六七十岁的奶奶。
她满脸笑容,恭敬而歉卑地向我说明来意——她是来帮孙来借书的,她说她孙子在八年级,上周把数学书弄丢了。她去书店买,书店说不卖教材,她去邻居家借,邻居估计怕自家孩子复习要用而不肯借,她就想问数学老师借一本,说与别人趁书毕竟不是办法,怕影响孙子学习。她还说自己老伴瘫痪在床三十多年,一直由她照顾,自己两个儿子成家了,现在儿子儿媳都出去打工,五个孙子孙女的日常起居都要由她打理,她很忙,问我能不能给数学老师打个电话。
我开始仔细打量这位老人,她身材瘦小,脸上布满皱纹但很干净,而脖子的皱纹里有明显的灰尘,估计没有时间清洗。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要照顾老少六个人,有多少事情要做?可能她还要下地干农活,日子里几乎没有空闲吧?她衣着朴素也还算清洁,但鞋子上布满灰尘,可以想像她为了一本书是如何辗转于邻居之间,奔波于书店与学校之间。她这种年龄多半不会骑车吧,那她就更累,但她却执念于一本书,仿佛有了这本书,孙子就可以金榜提名。
我很想把她孙子的情况告诉她,那是一个极腼腆的孩子,懂事是他最大的优点,上课挺安静但成绩不好,可能是不在乎,心思根本不在学习上。我也很想告诉她,这位数学老师今年第一次教八年级数学,没有多余的书。但我还是忍住了,她急切而期待的眼神让我无法拒绝,我拨通了数学老师的电话,得知别的班讲桌上有本数学书。她激动的不得了,从凳子上站起又坐下,不停地来回走动,仿佛这书下一秒就又丢了。我告诉她说现在是上课时间,等下课我陪她一块去,她嘴上答应着,却不停走到走廓上眼睛不住往教室方向望……
下课后她急不可待地冲到教室门口,在刘老师的帮助下如愿以偿地拿到了书,她如释重负,千恩万谢后急匆匆地走了。
这是发生在本周一下午的事,自老人走后,老人的形象不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使我不得不将我的感受表达出来。我想把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和孩子对学习的淡漠作为文章的主题,但现在我犹豫了,迷惘了,我不能自圆其说。这位老人是极度关心孙子学习的,但这位老人能代表家长吗?像这位老人一样关心孩子学习的家长在农村究竟有多少?这孩子的爸妈吗?能一味埋怨孩子们吗?他们在茁壮成长需要呵护的时候,却没有爱的浇灌与真情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有成堆的零食和名牌服饰,甚至会有属于自己的婚房和嫁车,但他们的心却在无际的沙漠中游荡,宛若太空,寂寥空阔。坐在教室里,老师的讲解像一缕缕白云从他们耳边轻轻飘过,他们的思绪或许已经回到某个令他快乐的时刻——妈妈的一个爱抚、爸爸的一句鼓励……但这些在他们的生活中太少了。
仍然困惑,我不知该评价谁对谁错,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电影般的一幕——一群父母背着大包小包争先恐后地涌向一列列滚滚向前的火车,身后是哭喊的孩子和沉默的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