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三妹
----财迷精+财迷疯
“三妹”是我自恋的称呼,现在的我已经活成“许家三姐”。
在小时候的记忆中我叫“三”,知道自己又叫“卧梅“,是一次陪爸爸在单位加班,听到爸爸的同事问爸爸”许师傅,这卧梅“就是一生下来,,你就说又是个丫头的孩子?”原来爸爸不喜欢女孩,或者说更喜欢男孩。原来我的出生是一个巨大的乌龙。
在我前面已经有两个姐姐,妈妈又怀孕了,爸爸说养不起,于是做了流产。结果是个男婴,他们的感受可想而知。第二年有了我,再穷也不敢流产了。所以我到这个世界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又是个Y头”。那时候三姨家有“三”,二舅家有“小三”,姑姑家也有“小三。”我是多么羡慕被叫成“小三”,“小三”常常意味着就是家里的老小。可是我连”三“都不知道啥时候被”老三”取代了,因为后来几年家里又有了老四、老五,连被叫成“三“的一点怜爱也没有了。
我一生下来(我想说精灵古怪,但觉得这么说纯属自恋),大概我的家人只觉得古怪吧。我出生后就一直静静的躺着,饿了也不哭。妈妈估摸着该喂了,才掰开嘴喂一喂。可是长到几岁,又特别爱哭,能从早上哭到中午。于是我又被叫做“老嚎“。再后来我每吃一碗饭,就得给我刷一次碗,不然就大哭。那时候家里常吃的是”糊糊、搅粥“,我只喝糊糊,还说”糊糊不用嚼。“
大姐叫“海燕“,二姐”海平“,我模糊的印象中是自己给自己取了名字叫”海英。在后来的岁月里我越来越不喜欢“许海英“这个名字,记忆中的”三“是那么温馨,于是又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许杉“。
刁蛮三妹
那时候应该还没有老四,过年给我们三个孩子每人做了一件粉色的上衣,大姐、二姐的衣服扣子是粉色的,等到我的衣服粉扣子不够了,我妈就缝上了黑色的扣子。我又哭又闹好像还满地打滚,我妈就去门市部给我买回比姐姐们还好看的红色有机扣子。晚上那扣子在炉火下一闪一闪的,我妈惊呼“着火了。然后我豪横的说”那是爷们的扣子。“
一次我爸带我二姐去出差,没带我,我昏天黑地的哭,那次我哭出了肾炎,还记得后来村里的大人们过来过去的摁我的脑门,看看好了没有。
我家穷的被子不够一人一条,没有老四的时候,我和我妈盖一个被子,有了老四就和我爸盖一个被子,,有了老五就和我二姐盖一个。他们谁惹了我,我都不让他们盖被子。
那时候要饭的特别多,有一次有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在我家门口要饭。我爸说给他一个玉米饼子,我死活不让。那个人就不走,然后看见我家在从锅里往出盛疙瘩汤,那人就要破门而入再给玉米饼子也不要了。一下子就吓坏了我了,是不是后来给他也盛了疙瘩汤就不记得了。
昨天做了一个咨询,按老师的说法,我最主要的创伤应该在三四岁。现在我52周岁了,愤怒时,还会砸东西(当然是便宜的),各种歇斯底里,确实像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作为家里第三个女儿,已经很受忽略,我比妹妹大三岁半,有了妹妹之后,自然更受忽略。
去大姨家做客
记得我和我妈是从姥姥家去的大姨家,到大姨家需要趟一条很深的河,我妈和我都是被人背过河的。大姨家很整洁,在大姨家我第一次喝到美味的葡萄酒。估计那时我也就三岁多,因为我妈只带了我一个人去。
我一个小孩子在地上玩,听到大姨夫对大姨说,“遭难的时候,没人来;现在又好过了,亲戚们也多了。”我不是很明白,也没有给妈妈学舌,因为他们说这话,我并没有感到他们嫌弃我。
后来我才知道,我大姨夫解放初被当成反革命抓起来20多年,大姨拉扯着大姨父和前妻的孩子,供那孩子念书,给那孩子娶媳妇,苦等20多年,终于等到大姨夫回来。大姨夫是个很能干的人,在坐牢的时候,学会了针灸、裁剪,姨父回来后,他们家的日子就好过了。当时也就是一种感慨吧。可惜我大姨命太苦,没享几年福就走了。我大姨走后,我姨夫每天照以前那样给大姨铺床,直到有一天据说大姨给他托梦,不让他这样才停止。
我丢了五分钱,挨了一顿胖揍
爸爸给我五分钱,不是让我买糖就是打醋。反正我领着妹妹,走到供销社,钱没了。我俩垂头丧气的去找爸爸。爸爸脱了鞋,把我摁在凳子上,一顿揍。长大以后我又提起这件事,妈妈很汗颜,说那会太穷了,太年轻脾气不好。
一个耳光
小时候家里孩子多,爸爸妈妈会打我们,一般是打屁股。生气极了我爸就会脱了鞋,用鞋底子打。我不知道别的地方还会挨打。
大概夏天的一个傍晚,我也就五、六岁吧,跟着一伙孩子在街上疯跑,这时街上走来一个罗锅女人,孩子们都在喊“罗锅、罗锅”,我不知道那是一个歧视的称呼,也跟着喊。也许是我离她最近,也许是我跑的最慢,也许是我最没眼力见,反正是我被那罗锅女人揪住,狠狠抽了一个耳光。好像我回家后脸上还有指头印,爸爸妈妈也听到了一些风声,问死我我也不说前因后果。
这件事已经过去快五十年了,那记耳光还记忆犹新。那女人留给我最后的印象就是背上那个罗锅。
打架
印象最深的是每次有点好吃的,我们几个得先打一架。一次生产队里分回几个香蕉苹果,也不知是咋个过程,苹果没吃,我们几个都先哇哇哭。有时候分一点点水稻,大米饭还没熟,我们几个已经打做一团。我妈就骂我们穷命姜。大概兄弟姐妹太多不患寡而患不均吧。
我的第一个同桌:小四儿
我1978年上小学,是在小北关学校,那时我家在这个关里租房子。我妈给我用碎布缝了一个花书包,连夜把我的外衣洗了,晾干。(我只有一身衣服。)老师排座位了,谁也不愿意和小四一桌,(小四家在我家前院,从小没妈,她姐姐给她们做饭洗衣)小四浑身散发着一股霉味。我就主动和小四一桌,小四虽然比我大一岁,老师讲的东西她常常学不会,我就经常帮助小四儿。
第一次考试
在小北关小学上了大概一个月,县里成立了“城关小学“,从城八关里的学校各个年级选学生。
上班的家长们纷纷询问老师自己的孩子能不能考上?已经记不清当时的情形了,只记得一个家长问的是自己的孩子考不考得上,老师则指着我回答,“她肯定考不上。“那时没有啥成败意识,听了这话也没感觉,该咋玩就咋玩。
为了这场考试,我姐姐们急训了我写自己的名字。某天姐姐们教我妹妹“大、小“两个字,大概我不讨喜,清楚记得她们是在教妹妹,我在旁边记住了。到了考试的日子,有条件的家长亲自送,我们是跟着老师去的,老师家的孩子当时也不知有啥病,老师背着她儿子,领着我们,我好羡慕老师的儿子。
只记得考试语文最后一道题是写十个汉字,我先写上“大小,听到后面小孩在嘟囔,“写上名字”,于是又写了三个字。这场考试就结束了。发榜了,我考上了城关小学一年级。
出走
七八岁的一天我带着妹妹在街上玩,妹妹自己摔倒了,头瞌在一个小石头上,当时就流血了。看着鲜红的血,我吓傻了,在爸妈听到妹妹的哭声跑出来之前,我就逃跑了。实际也没跑远,躲在房后空地的杂草里。大概她们把妹妹的头包好了,发现我不见了,就喊叫着找我,我躲在草丛里不敢答应,更不敢出来,怕她们揍我。最后咋回家的不记得了。
不着调的小学生
我家农村户口落在我姥姥所在的村子里,一入秋就得去那个村等生产队分各种粮食。刚到城关小学我妈就带着老四、老五回村子里了,我爸好像那时候出去学习,家里就有我15岁的大姐、11岁的二姐,我每天回家不写作业,第二天上午怕检查作业,就在家呆半天。如此半日制上学,期末了,语文、数学都40、50多分,老师把我的卷子扔下讲台,我也不觉得不好意思,很坦然的捡起卷子,把家长通知书拿回家,我爸看着我的成绩,说:“老师说成绩较好,那就是还可以努力一点。”
第二年春天,我妈一直在家,我晚上还是不写作业,然后让我妈订一个早晨四、五点的闹钟,我妈舍不得叫我,自然作业写不上,我大哭大闹着不上学,每次都是我二姐帮我写完作业,我才去上学。旷课少了,我顺利升入二年级。二年级不知道哪根筋搭上了,每天我都会在家晨读一会儿。晚上作业还是缺斤短两。等到期末,我居然考了199(数学100,语文99),老师特别惊诧,说这个蔫不拉几的孩子,居然考得这么好。
接下来的三年我被公认为班里最聪明的女生。
我妈在我小升初前夕,去求大仙给我算命,大仙说我考不上,我妈不知究竟出于哪种心理,原话告诉我。我好像哭了一场。考试前一天小学老师领我们看了考场,考试那天和平时一样,自己背着书包就去了。我真佩服我那时的心理素质,大仙的诅咒一点没影响我。成绩出来了,我居然很靠前,具体前到全县多少名不知道了,反正我三姨家的三说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我整个学生生涯都活在大仙的诅咒之中。真不知道我这八字哪别扭着呢。中考、高考我妈每次去算,从来没有另外一个答案。
我想唱歌我不敢唱
我小的时候,县里还没有幼儿园,即使有,我家也上不起。那时条件好的孩子都有奶娘,我家是直接把六岁的我和三岁的妹妹锁在家里。爸爸妈妈疲于奔命的养活五个孩子,压根没时间陪着孩子玩。在城关小学,第一节音乐课,老师弹风琴唱歌,让学生们拍手。犀利的老师一眼像发现稀有动物似的把我揪出来,“大家看看连拍手都不会的孩子。”那一刻我觉得我就是弱智。从那以后我确实成了弱智,唱歌再也没有张开过嘴。连带着体育和美术再也没及过格。
也许我和这个老师的缘分太深了,上初中之后,这个老师又跟到初中教我。中考结束后,我本来没那么排斥中专,大多数同学为了提高录取的几率,还会加试音体美,报上中师。就是因为这个加试,我毅然选择了逃避,上了高中。
我那个音乐老师很漂亮,至少在那个年代,但我从来没有感觉到她美。
成年之后的我,去卡拉OK 依然会呆若木鸡。
雨中
也就是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傍晚放学突然下起了大雨,老师让同学们在教室里等家长来接。“不会有人来接我的,”我喊叫着冲进雨中,落汤鸡似的回到家,偏偏爸爸说妈妈已经去接我了。百年不遇的一次,还让我的执拗给错过了,为此我又哭了一场。
那天我丢了钥匙,摔了弟弟
那年还没有包产到户,每到秋天我妈就得回村里等着生产队分粮食。于是照顾妹妹、弟弟的事就是放秋假的我了。我大概不到十岁吧,我背着弟弟,领着妹妹,有时候爸爸单位领导管的不太紧时,会去他单位,这样爸爸干活的空隙也可以帮我一点。总去,领导会说,我仨大部分时间还是踯躅在大街上。一天,天阴沉沉的,我仨急急往回走,我背上的弟弟睡着了,软软的,总往下滑,我怕他掉下来,于是就往上一颠,想把他往上弄弄,结果用力过猛,他直接从我头上飞出去了,摔在地上,捡起来,头上磕了一个大血包。我仨哭做一团,大概走到我家大门口时,我发现自己身上没有钥匙,五六岁的妹妹跑去找爸爸,爸爸回来后发现钥匙就插在门上。
受惊的马
一个亲戚开拖拉机来我家走亲戚,我把弟弟放在驾驶座上玩,不知道为啥远处有一匹受惊的马飞奔而来,惊恐之下,我拔腿就跑,,也就刚转身,想起还坐在驾驶座上的弟弟,转过来揪起他又开始跑。
打官司
原以为刻骨铭心的一些事,现在有些想不起到底是哪年。1980或1981,我家终于借钱买了三间西房,这个院子还有北房和东房,原是兄弟三个,分别转卖给了三家。西房后有一大块空地,有一部分同时写在了我家和东房的房契上,于是我家和东屋那家开始为这块地的归属打官司。
官司从县打到市又打到省,我家还是输了。
前几天提起这件事,我突然特别不解,为啥不找房主退钱,同是受害者,我们俩家掐的啥。也许房主是坐地户,惹不起吧。
说起过去,我突然意识到在骨髓深处全是这些悲情故事,我们兄弟姐妹是咋熬到现在的呢?
原来悲情之外的还有温情。可能是为了奔跑,刻意保留了这些伤痛吧。
过年
过年了,我妈和我爸会把平时买回来的布头、布,都拾掇出来,给我们每个人对付一身新外套。如果我们的棉衣服太脏了,他们就等我们脱下来睡觉的时候,连夜拆洗,用做饭的铁锅把衣服烙干,连夜再缝上。还把穿破的袜子剪开,给缝在袖口上。别的小孩一冬天袖口油亮油亮的,我们的从来都是干干净净的。
过年的时候还会托人去买那个中腰窝的猪肉,炼油,用油渣包饺子。再摊小山似的一堆煎饼,煎饼上抹点猪油特别好吃。买一包五百响的小红鞭炮,解开每个孩子能分100个。我爸用铁丝、秫秸给我们每个人糊一个灯笼,晚上打着灯笼去串门。最妙的是有一年我爸整出了一个转灯,一点上蜡,大概是灯笼里热,那个灯就转。灯笼上贴着孙悟空、白骨精之类的图片,也跟着转,院子里的孩子们围着看。
编外小学生
这些是我大姐讲给我的。我一点印象也没有。我的大姐比我大八岁,那时候小学五年制,我和她一起去上小学能有几岁呢?两岁、三岁?我大姐说那会同学们都带着弟弟、妹妹去上学,她就带着我去上学。大概是一节课有点长,我就在课堂上睡着了,她后面的男生就揪我的头发,让我保持一个良好的听课状态。
铅笔
都记不清是哪种场景了,我妈从供销社给我买了一只粉红色的铅笔,我好喜欢。我也好喜欢那个供销社。
讲故事
有时候奶奶会来我家住上一段时间。我奶奶的爸爸是私塾先生,所以我奶奶认得一些字。一到晚上我们会缠着奶奶讲故事,心地善良的狐狸精之类的,可能是“聊斋上的故事吧。“
烤土豆
爸爸单位印刷厂,需要定期把橡胶的滚子重新融化了,浇注一遍。这样,需要好多火。赶到这天,我们会估摸着快结束了,带几个红薯或土豆,让爸爸给埋进余火里,过上半个小时就可以吃上美味的烤红薯或土豆了。
午饭
无论冬夏爸爸中午只休息一个半小时,他会匆匆赶回来,给我们几个做饭,清楚的记得爸爸一边腌洋白菜,一边说他们单位食堂师傅说“你打铃我搁盐“意思是盐放的早了,菜就显少了。
懒老婆、小车
爸爸单位有电动的砂轮,爸爸干完活,会找个木头疙瘩,给我们磨懒老婆,(现在大概叫陀螺)。有一次还磨了四个轱辘,中间打孔,给我们做小车,可以拉着跑。那会的冬天比现在冷,好像还做过冰车。好像也去大车店找废旧内胎给我做过皮筋。
偷吃的馋猫
我们常吃的饭是搅粥、糊糊,我妈会买一些鸡蛋,我弟弟吃,这个不敢偷吃,太明显了。我妈也会买一斤特别粗糙的全麦饼干或精致一点的蛋黄饼干,有时候藏在柜子里,有时候放在像镜子后面,无论她藏在哪里我都能找到,偷一点点吃。比较好偷到的是我妈托铁路上的亲戚用粮票从北京捎回来的10斤一代的动物饼干。这个不会藏得太好,有时侯我们生病了,会给我们吃一点。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二姐在炕上立树,落下来的时候正好砸在一个玻璃瓶子上,腿上划了了个大口子,大概还缝了针,那天中午,她吃的就是小米米汤泡这种动物饼干。
偶尔赶上我妈心情好,冬天的晚上用白面给我们熬点稀糊糊,加点红糖,我妈说是“茶汤。”
好吃的羊杂碎
冬天我妈打听着副食品公司要卖羊肉,早早的去等着用一元买一套羊杂,拎到河里去洗干净,回家煮好了,挂在一个篮子里,能吃好长时间。
新衣服
那时我们租房子的院子是个里外院。里院只有一户人家,那家男主人是民政局局长,女主人是被服社的工人,我们叫她“张伯伯。他家有三个儿子。特别想要个女儿。看上了我家老四。我记得我爸和我妈天天晚上商量,要是老四给了她们家,就是非农业了,将来可以安排工作,不用种地了。终究是舍不得。后来我妈怀了了老五,他家就说这回要还是女孩,一生下来就抱走。听到接生的医生说是小子,那家好失望。隔了几天,张伯伯送来几尺的确梁布。那块布暗红色,带着点黑色的竖道。我妈看了看那块布正好可以给我缝个褂子。过几天我穿着新衣服出门,张伯伯见了说“给老五的布,你妈给你穿了。“
看电影
部队经常放电影,演电影的日子,我们拿着小板凳去一个叫“土塘弯“的地方看。还有县电影院有个看门的是我们家的个啥亲戚,我们也去蹭过电影。82年我大姐中专毕业上班了,我们几个经常花几角钱买票看电影。
轧手套
我妈和我爸经常从被服社领回几百只裁好的手套布,大概是修路、采矿的工人戴的。需要先把几块布放在一起密密实实的轧上几道,然后再缝合,再翻过来,把手指头一个一个的弄出来。一副手套几分钱不记得了,只记得我们小孩子开始是负责翻轧好的手套,后来我也可以把那几块布轧上直线,据说我们那几年的粮食款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有一次我轧直线,也不知太困了,还是咋回事,缝纫机的针,穿透了我右手食指的指甲。也不敢说,自己偷偷包几天,就好了。
哥哥
我这里说的三个哥哥是我三姨家的,那时候我三姨、我三姨父都在乡下工作,我三个姨哥就住在我家。我最小的三哥也比我大十三岁,我只记得我大哥给我们买铅笔盒和香橡皮,还有带橡皮的铅笔;我二哥弄个小相机,给我们照相,他自己还会洗相片。
在大妗子家
一次收完秋,我想在我大妗子家住几天。
那是个秋天,农村各种菜很多,也许他们家只有仨孩子,大舅又是个很好的泥瓦匠。那时我大表哥已经结婚另过,二表哥在部队当兵,我表姐也不再上学了,他家日子比我家好过。
我大妗子做的饭比我妈做的好吃多了。我妗子用猪油熬的葫芦,(葫芦刮去皮,和西胡一样好吃)用黄米面烙糕饼,还把榆树皮磨得面和玉米面掺在一起擀的面条。有一天野鸽子在他家屋檐下做了个窝,半夜我大舅把鸽子抓了,第二天加点黄豆、萝卜炖了吃。
送饭
应该是一年秋天,我妈大概又带着老五去等生产队分粮食,反正家里就我爸,我妹和我。这天我爸加班,我就在家里熬了小米粥,把玉米饼子切碎炒了炒,米粥熬的太稠了,给爸爸放在饭缸后就没剩多少,于是勒令妹妹少吃点,我俩就给爸爸送饭去了。
生日吃饺子
阴历7月20是我的生日,有一年我生日,大概我妈还在我姥姥家带着老五等着收秋。我大姐大概是买了个白萝卜,剁碎了,搁点猪油,包了一顿饺子,至今我还记得特别香。
姑奶奶
穷在闹市无人问。我们家常来的亲戚,都是村里到县城看病,住不起旅馆的,有一天我们家来了个和蔼的老太太,我姑奶奶。我姑奶奶来我家时,我正点着一堆纸条,用一个铁勺子给弟弟煎鸡蛋,我姑奶奶见了吓坏了,生怕把房子点着了。姑奶奶这次来一是看看爸爸,二是看看他姑。姑奶奶特别好,给我们买一种蜡质的小鱼,能在水里浮起来。
小老师
我大概上五年级的时候,我三姨从乡下调回来筹建我们县城第一所幼儿园。有几天老师不够,我就去当了几天小老师,还记得有个孩子过了放学时间家长也不来接,我就把他送回家。
蒸包子
我上初中,一年秋假,我在家蒸包子,那时我咋也学不会捏褶子。一锅包子让我捏的目不忍睹。正好我二姐同学在我家吃饭,我二姐说,如果闭着眼睛吃,还是很好吃的。那个姐姐也没嫌弃我的包子。我好高兴。
烙饼
初学烙饼,我爸和我说“三翻六转”烙饼就熟了,我的饼,三翻六转之后变成手抓饼了。
变性
变性不是指的我从女孩子变成了男孩子,而是上初中之后我发现我和城关小学的大部分同学不一样。他们大多是非农业,将来国家会给分配工作。而我和从乡下考来的同学一样,我们必须鲤鱼跳龙门,考上中专或大学才能农转非。我学习开始走点心了,语文开始积累好词好句,数学还买了一本数学竞赛的辅导书,英语每课都熟读并背诵。我们初中班出名的乱,把老师气得哭着跑出去是常事。晚自习班主任一不看着就像开了锅似的,我常常跑到路灯底下看书。
家里依旧家徒四壁,捉襟见肘。我不再为一件衣服比姐妹们差一点,或者哪餐我妈偷着给谁煮了个鸡蛋而大哭大闹。吃饭时,端上来的干粮有玉米面饼子和馒头时,只要我妈不主动说我可以吃一个馒头,我就主动吃那个玉米饼子,吃完了接着去学习。
一直以为刻苦铭心的东西,留下来的只有这些碎片。
这些也是看了《我本芬芳》之后,忽然想写曾有过这么一个女孩,假小子,她不那么好,也不那么坏。她有那么一点小聪明,也有那么一点缺心眼。